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放下砍树斧 吃起旅游饭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1-22 09:25:33  来源:  

 

    据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经过先易后难的扶贫开发,我国的扶贫工作逐步进入到啃硬骨头的阶段。与此同时,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还比较脆弱,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的农民每年都不少。如何进一步推进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扶贫开发面临转变方式的重大课题。

  西江苗寨,贵州最大的苗寨,虽说最大,不过也就1285户。可是,这么一个苗岭山村,今年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19万人次,收入5000余万元。

  西江苗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州宣传部长耿生茂说,近年来,旅游业挑起全州经济发展大梁,2009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占到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州里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把旅游扶贫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全州3.5万多户农民依靠文化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

  收起砍树斧,打出文化牌

  黔东南州曾是国家重点林区,典型的“木头财政”。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商品林采伐指标大幅调减,到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后,黔东南州商品林采伐指标为零,伐木经济陷入困境,40余万农民再次陷入贫困。

  如何应对?黔东南州党委政府决定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旅游业摆在第一位,尤其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带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2002年以来,该州每年统筹700万元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并千方百计筹资近20亿元,投入乡村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文化旅游,黔东南优势明显,全州居住着苗族、侗族等33个民族,民族节日多达396个,有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服饰、歌舞、建筑、饮食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这里被评为全球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之一。

  收起一把把砍树的斧,黔东南开始打出一张张旅游牌。针对不同村寨的民族文化特点,黔东南设计推出了不同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截至目前,黔东南已开发出民俗型、歌舞型等15个不同类别的乡村旅游产品,1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09年底,黔东南全州经果林基地达79万亩,茶园24万亩,中药材种植29万亩,蔬菜种植达33万亩。

  有了游客,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先后种起了大枇杷、黄花梨和杨梅,开发生态农业游。现在,有了旅游和经果林,村民收入来源增多,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当初300元增到了4700多元。村民潘仁政开心地说,以前砍树换粮,饱一顿饥一顿,现在生活比过好多了。

  开起农家乐,发起旅游财

  “穷了一辈子,怎么也没想到,能成为村里的首富。”雷山县西江苗寨农家乐“阿浓苗家”老板李珍说。阿浓是李珍的苗族名字,以前,阿浓一家挤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穷得叮当响。为了填饱肚子,夫妻俩长年在外打工。

  2009年,西江苗寨旅游越来越旺,阿浓狠下心自筹20万元,贷款20万元,开起了农家乐。开业后生意超乎想象地好,贷款不到半年就还清了,还招了几十名服务员。现在,农家乐年营业额可达30多万元。

  为了支持苗乡侗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黔东南坚持“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专家指导”的原则,广泛开展“五进农家”活动,全方位进行扶持:导游培训进农家,累计培训“双语”导游万余人次;商品开发进农家,发动群众开发民族服饰、刺绣、印染、制陶等旅游商品,形成“前店后厂”、“公司+培训+农户”等开发模式;标准服务进农家,制定“农家乐”和民居旅馆特色标准;环境整治进农家,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村寨卫生改造和竞赛活动;消防安全进农家,加大防火宣传。

  截至2009年,黔东南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接待农户达12988户,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越来越多的苗乡侗寨踏上致富路,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9万人次,其中,一个西江苗寨旅游总收入就近3亿元。

  加大传承,提升档次

  乡村文化旅游在扶贫富民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何呵护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确保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和“来自天堂的和声”,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然而,这样美妙的侗歌同样也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目前会唱百首以上侗歌的歌师不到百人,绝大部分已是古稀老人,许多侗族大歌正随着这些歌师的老去而消逝。

  有关专家指出,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苗乡侗寨最大的财富,要适度开发,避免破坏原汁原味,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抢救、挖掘、整理、传承的制度,保证其延续发展的生命力。

  记者发现,目前黔东南文化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旅游商品开发不够,品种单一,同质现象严重,缺乏市场吸引力,制约旅游消费的增长和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景区建设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看点少,消费项目少;还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态度和质量与精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州里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责任编辑:dreamlak【收藏】
上一篇:我州启动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置换银行贷款业务
下一篇:投资3.2亿元年产5万吨木塑制品项目在镇远签约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