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 11月15日,锦屏文书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讨会在锦屏县举行,省内外学界著名专家就锦屏文书的保护,以及阶段性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交流。
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多所研究机构著名专家学者及地方领导80多人与会。
专家们从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林学、经济学、档案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野明晰定位锦屏文书的价值。
专家们认为,锦屏文书是中国明清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清水江流域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样式、混农林活动、民间协商机制、民族习惯法、木商文化、生态活动、生活形态及清水江600年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活态史料,是国内外难得的保存数量大而集中的重要文献契约,值得政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整合性、系统性抢救性保护和研究。
我省对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工作始于2006年底,时值大量锦屏文书流失和破坏被新华社记者写成内参,中央相关领导批示,贵州省人民政府召开会议研讨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工作。
之后,以锦屏县委、县政府牵头的清水江沿线5个县市的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始大规模展开,经过3年多的抢救,从民间征集了8万余件锦屏文书。
2007年,锦屏县委、政府联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贵州大学等高校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和基础性研究,联合出版售价几万元的鸿浩巨著《清水江文书》20多卷。
目前,文书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在有序地进行。为了系统地进行文书的保护工作,去年,黔东南州锦屏文书数字化工程开始启动。
今年10月,投资1900万元建筑面积6000多个平方米的特藏馆正在锦屏建设。
专家认为,锦屏文书的抢救开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如何协作抢救。这种模式具有典范性的意义,是中国古文书抢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