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关于新闻扶贫,来看新闻大咖们都说了啥?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11-15 13:29:55  来源:黔东南微报  

  当前,脱贫攻坚作为一个全国的中心工作,我们新闻媒体怎么来服务这个工作,是我们这次召开这个大会的意义所在,大家齐聚一堂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成效很好。

  通过交流,我有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我们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扶贫来投身于脱贫攻坚,是我们职业自身肩负的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时刻不能忘记的。二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行各业的分工不同,我们新闻媒体应该怎么发挥出我们的优势,值得思考。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是党报,是主流媒体,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传递给群众,让大家知晓更多的扶贫信息,从而能够精准脱贫,不走弯路。把群众的诉求和所遇到的困难,向党和政府反映,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是我们作为新闻媒体的独特优势。这对于我们新闻媒体来说,就应当做到忠实记录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促使我们必须坚持“走、转、改”,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写出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新闻,讲好脱贫攻坚的好故事。我们不缺好故事,只是缺少讲好故事的人。这次交流会,各种优秀经验得到传送,让我们新闻媒体一起为讲好新闻故事而努力。

  黔东南真的很美,早在三年前,我就已经到过黔东南,如今借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我再次踏入这片苗乡侗寨,还是会由衷地赞叹“黔东南真的很美”。

  这里没有雾霾、没有极端天气,不仅自然风光美,民族风情也美,文化、建筑……一切原生态的东西都非常吸引我。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非常的珍贵。黔东南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留下大量原生态的东西“难能可贵”。这种原生态的文化符号一旦保留下来,就成为非常珍贵的东西,这些都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东西,也都是吸引游客到黔东南来的前提。

  和三年前相比,黔东南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黔东南人只有后发赶超,才有可能和全国各地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就需要黔东南人继续正确处理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保持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性,把“两个宝贝”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黔东南才能更美、更富、更强。

  这里令人心驰神往,我还会再来。

  有幸通过本次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去了黔东南的云谷田园、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等地,感觉黔东南真的非常美,是一个绝美圣地。主办方精心挑选的采访点,都美得各有特色,有田园风光也有原生态民族风情,而且苗族和侗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歌舞和蜡染技艺都非常吸引人,比我到过的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让人震撼。这里的人们也非常热情,令人流连忘返。

  更值得点赞的是,通过本次活动,我也了解到了黔东南在这些年来正在依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让那些生活在少数民族村寨的人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我认为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而且有前景的。因为现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休闲旅游需求,尤其是对黔东南这种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十分向往。黔东南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各个渠道各种方法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并且通过旅游发展富起来,是小康路上的一大亮点。总之,黔东南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下一次我会带家人再次来到这里。

  我到过贵州贵阳,这是第一次到黔东南。作为一个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的媒体人,我走了许多地区,相比之下,感觉黔东南民族文化富集,服饰靓丽,歌曲绚烂多姿,美轮美奂,在黔东南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的木屋,黔东南的美出乎我的意料。

  黔东南肇兴的文化氛围很浓,晚上的街景古朴灯光璀璨,寨子周边有一些农田、池塘,这里田园风光韵味十足。从高耸的鼓楼可见中国民间工匠技艺高超,整个寨子富有农耕文化气息,品位很高。

  文化就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黔东南苗侗文化特色十分明显,这就是旅游的优势,游客不可能到每个地方都去看同一样东西,黔东南在旅游开发上应当避免同质化,既要留住人,也要留住心。

  黔东南应当找准定位,如何打造一个文化区域应有一个高的切合实际的定位。黔东南的发展还应该突出特色,挖掘好民族文化。黔东南还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转化吸引更多年轻人,黔东南的文化还可以也应当拥抱现代,注入现代化的气息,还可以引进文产文创人才,扩展视野,打造自身文化产业与品牌,把文创文旅做大做强。

  绿水青山,蓝天净土。来到黔东南这两天,无论走到哪里,满眼青山绿水,感觉呼吸都是甜的。这么良好的生态,是黔东南人民的聚宝盆。这里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叫人来了还想来。何为宝贝?就是贵重少见、珍奇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独特性。对于黔东南来讲,显得最为珍贵、最为出彩的,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秀的民族文化来自民间,创新文化机制体制,对促进民族文化惠及民生和盘活旅游文化实现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文化机制体制,盘活经济文化产业还有待加强。当务之急,一是着力培育优秀民族文化市场。民族文化常被誉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保护民族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已成为当今全社会人们的共识,培育民族文化市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有了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民间歌舞协会、民间文化团体找到发展平台。民族文化有了发展平台,不仅有利于激活民族文化,而且对促进文化旅游实现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打造精品民族文化,盘活文化旅游产业。优秀民族文化重在传承和保护,而不是重在商业开发和利用,打造精品民族文化,是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最佳选择,也是盘活文化旅游的最佳抉择。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最大的优势,黔东南对民族文化应以保护为主,并进行适度开发,让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游走了黔东南几个县市,感受到凯里市的经济发展成就、雷山县的旅游发展状况、镇远县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黎平县的生态环境治理,感受到黔东南正在向经济大州、旅游大州、文化大州快速迈进。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里,小桥流水中,随处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景。很喜欢黔东南保护得很好的原生态自然风景,高山、村寨、小桥、流水一度让我流连忘返,想停下来住上几天,慢慢怀旧。黔东南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理念上、领域上抢占了很多先机,这些经济社会发展好的理念值得媒体宣传。在西江苗寨,有人自告奋勇地上前品尝“拦门酒”;在观看《美丽西江》演出时,亦有总编主动上台与主持人互动表演,穿苗族服饰,现场向苗家阿妹学习锦鸡舞;在肇兴侗寨,大家“现学现卖”,用侗语“罕了喔呼”“哆了喔呼”回应主人们的热情——大美黔东南一个“情”、一个“美” 。“美”是山的美,更重要的是美在发展理念,美在设计理念。守住“两条底线”不容易,要么抓发展牺牲自然环境,要么保护自然环境影响整个发展,但是黔东南做到了,让我感动。与以往的报道形式相比,此次采访活动同频共振,全方位、全媒体展示黔东南发展新成效。

  以前听说黔东南很美,置身其间才发现,她的美丽出乎我想象。几日行程美景不断,令人惊叹连连。

  黔东南用“两个宝贝”总结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十分准确,二者不仅仅是黔东南最具特色的名片,也是黔东南今后发展最具潜力的方向,这是黔东南有别于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黔东南得到了最贴切的诠释。一路走过来,我们看到像岜沙、肇兴、西江这样原本闭塞落后的传统古村落得到旅游开发,如今成为热门的旅游热点,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让当地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发展带来的繁荣令人感到振奋,但希望黔东南要用心呵护好“两个宝贝”,避免商业的喧嚣,掩盖了“两个宝贝”原来的韵味。目前来看,黔东南的旅游开发,很好地照顾了原始风貌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提供旅游衣食住行的商业建设与当地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部分,既有所隔离,又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保留了古村落景观中的原生精神。

  希望黔东南在开发中继续守璞存真,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经济开发和谐共存,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同时,让“两个宝贝”永葆活力。

  “蓝天白云常作客,绿水青山入画来。”这是来到黔东南后的感受。第一次来到黔东南,短短的时间里自己就已经被黔东南的山水所沉醉,被浓厚的民族文化所吸引。

  黔东南州与锡林郭勒盟两地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在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民族风情淳朴浓郁,这些是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将民族和生态这两大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发展旅游产业是最佳选择。两地可以借助这种优势,打造拥有各自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如何把发展生态旅游与脱贫攻坚更好地结合起来?我认为首当其冲需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生态产业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其次便是利用好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把它变为旅游资源,变为旅游的宝贝,从而来带动旅游脱贫。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进一步拓宽扶贫的思路和模式。通过“旅游+扶贫+N”的形式把贫困户组织和带动起来,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分享旅游经济红利,走出一条有稳定收入来源,脱贫后不易返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脱贫攻坚事业。

  第一次来黔东南,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不管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值得注意的是,黔东南的旅游推介语是“大美黔东南”,我们商洛的旅游推介语是“秦岭最美是商洛”,宣传力度都很大,这展现了黔东南和商洛两地都有美的概念存在,这表明了我们的共同性。靠山吃山,我们两地都应该做好山地文章,发展好山地旅游,我们两地都是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基础上,然后把它变成金山银山,做好、做强“旅游+”。来了黔东南之后,我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们黔东南最宝贵的两个资源,就是“两个宝贝”,它们构成了黔东南发展旅游业最核心的元素,有这两大资源的支撑,为黔东南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我这几天亲身感受到的体会:在云谷田园我看到了一个集精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正在成长;在西江千户苗寨,我看到苗寨里的老百姓就是充分用好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大力探索“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在黎平肇兴侗寨,我看到当地的原住民把侗族文化传承得十分完好,大家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共享改革,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初到黔东南,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秀美山川。 苗乡侗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禁让我想起“小背篓”优美的意境;初冬的云贵高原,层林尽染,如诗如画,一草一木,深深牵动着我的灵魂。

  坦率地说,我似乎爱上了大美黔东南!

  这里土地稀少,农田入画,点缀在山坳河畔,发展大农业比较艰难。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是就地势平坦的产粮地区而言,而黔东南则更适合于发展一定范围内自给自足以旅游为目的的观光农业。

  推出生态游和民族文化游,那么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我倾向于首推民族文化游,但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式发展,方有更大作为。让人们在生态中了解民族文化,在独特的民族文化中享受生态的给予。

  为什么要首推民族文化游呢?因为这里的民族文化是祖国大地上很有特色的,而生态风景方面却不具唯一性。中国名山众多,黔东南不占上风;广袤的云贵高原各地市州,生态也相差不多;而亚热带的天目山,北国的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区则在生态风景游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民族构成多元,民族文化浓郁的黔东南,在旅游市场主打民族文化游将更具独特性与竞争力。

  在本次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见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吉林延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王彩莲。

  王彩莲有一个独生女,名字叫徐政雪,今年28岁。2016年,吉林大学毕业的徐政雪经过重重考核,得到了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驻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办事处实习的机会。实习结束后,她本可以拥有人人羡慕的工作和优渥的生活,却选择留在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徐政雪利用自己的实习工资在这里开办了一间名为“月也”的公益学堂,为保护侗族非遗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努力。

  “可以说她是作为一个年轻人真正落地做了一些事情。她的这个行为也是在警醒我自己,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党媒干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王彩莲认为,新闻扶贫也是如此,“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到基层去、到脱贫一线去,发挥自身优势,真正助推脱贫攻坚。

  王彩莲认为,在这次活动中,黔东南日报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包括为帮扶村捐赠资金、游视界上线扶贫产品等,对于各个媒体都是很好的一个开头。也让大家知道,新闻扶贫,我们主流媒体一直在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到黔东南,第一次到从江,这是我的一次神奇之行,这是我的一次收获之行,黔东南给我奇妙的感受。

  在黔东南我见到乐观向上的黔东南人民,感受他们的欢乐。进寨的时候,听到她们清脆悦耳的歌声,肇兴敬酒歌韵味悠长,很让人感动。黔东南各地的民族建筑风格是澳门所不见的,这里的酸辣饮食特点和华丽的民族服饰都别具一格。黔东南生态优美,岜沙原始的森林古树参天,绿树成荫,空气质量特别棒,应该说是毫无污染的。我看到在岜沙参与节目的都是当地村民,这些表演豪放带着泥土味,老百姓得到收入,这让我们也觉得这样的扶贫方式确实是一种特别的扶贫,是长远的一种扶贫方式。今天我们还路过了銮里侗寨,銮里侗寨四周都是葱茏的树木,有溪流农田,这是城市里所没有的风景。

  澳门特区帮扶黔东南的从江,澳门特区与从江连成一块了,澳门特区可以从改变当地群众生产条件入手,从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入手,在教育卫生方面下一些功夫。

  澳门离从江的距离越来越近,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更是进一步拉近了澳门与广东珠海的距离,从广东乘高铁到从江洛香也是很近的,相信越来越多的澳门人会选择到从江来游玩。作为媒体人,我要把美丽的黔东南、美丽的从江推荐给爱游玩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王珺、王道东、康莉、潘昀 整理)

责任编辑:龙庆洋【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州企业联谊会在凯里民族文化宫举行
下一篇:黔东南州第九届旅发大会在榕江开幕 第十届举办地定了:在凯里!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