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全国百名社长总编畅谈新闻扶贫,点赞黔东南发展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11-14 11:32:40  来源:黔东南微报  



 
  黔东南的新闻扶贫工作做得好,经验也总结得很好。身处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黔东南日报社,主动作为,创新新闻扶贫路径,拓宽脱贫攻坚新闻传播平台,在新闻扶贫上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参与扶贫,新闻媒体拥有先天优势,大有可为。因为我们手里有资源,心里有想法,肩上有责任。新闻媒体能以党报党媒的新闻传播力、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社会公信力为利器,做好脱贫攻坚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体现新闻宣传战线服务大局的政治担当。

  扶贫工作,首先要精准,再则重点是抓住人的问题。一切事物,人是关键,扶贫重在扶人,主要还是扶人的思想、理念、作风,只有改变了人的观念,让他团结合作,跟着新时代走,这样他才能有新作为。同时,扶贫还要扶智,鼓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发挥我们民族特色的同时,接受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新事物、新科技、新产业,对自己从思想到行动有个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真正拔掉穷根,实现创新创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新闻扶贫精准发力。

  开展新闻扶贫工作,一定要坚守的新闻职责,牢记新闻抱负。立足新闻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坚定“主心骨” 筑牢“主阵地”, 唱响“主旋律” 坚定“主战场”,通过搭建平台,引进各界资源助推脱贫攻坚,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才能更好地督促扶贫工作的推进与落实。


  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黔东南各族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特质,尤其是造就了黔东南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坚持创新的高贵品质和辉煌业绩,这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十分了不起的!其做法值得学习、推广,其经验值得举一反三、多方借鉴。

  作为一位40多年来,曾经数百次到黔东南采访的老新闻工作者,我很兴奋地为黔东南在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发展中精美的画风点赞,并赋诗一首,敬献给黔东南勤劳、勇敢、誓为天下先的各族人民。

  诗歌全文如下:

  目光,永远向着前方

  祖国的崇山峻岭似浩瀚的海洋,

  黔东南自治州,

  像一艘战舰,

  正在破浪远航。

  你啊,风尘仆仆,

  经历几度沧桑;

  您啊,昂首巍巍,

  托起火红的朝阳。

  你跨岭越谷,

  笑迎万里风浪;

  你飞驰在新时代的长河,

  目光,永远向着前方!

  贵州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之一,《黔东南日报》作为地方党报,新闻扶贫责任之巨,不言而喻。放眼全国报业,能专门开辟扶贫专刊、扶贫周刊的地方党报并不多见,《黔东南日报》“新闻扶贫、专栏扶贫、广告扶贫、党建扶贫”四方面齐抓共进,五大媒体融合传播扶贫工作,新闻扶贫内容翔实。可以看出,重压之下,《黔东南日报》勇于担当,站位很高,可谓打造了新闻扶贫的黔东南样板,值得全国地市党报学习。开幕式上,黔东南日报社签订了大数据终端合作协议,并发布了游视界app,这都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扶贫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面对崭新的传媒形势与繁重的扶贫重任,新闻扶贫还要继续创新。

  黔东南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地域特色强的民族地区,多彩文化对外界有很大吸引力。地方党媒还可以进一步创新扶贫方式,利用媒体整合资源,用品牌扶贫包装当地优质特色产品,讲好扶贫故事。即发挥媒体资源,深挖当地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品牌包装将其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进入互联网分销全国。既要跟上时代,又要接上地气。创新新闻扶方式,这是现实情况下,考验着所有媒体人新思维、新创新的新担当。期待“黔东南样板”越做越好,不断彰显地方党媒的时代活力与责任担当。


  参加此次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我们党报媒体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也会把好的经验带回去学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特定的民族文化,又随着这个民族时代的进步和实践深化而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它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虽然表面上看有距离,但却是根脉相连。两相促进,两相发展,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活力的增强。

  黔东南依山而建的千万亩良田,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最珍贵的财产。生态优势是黔东南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优势,把这个“宝贝”用足,黔东南的绿色发展、生态脱贫可以说是大有可为。在民族文化方面,黔东南各县市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可以说步入黔东南,就犹如走入了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十步之内必有美景,百步之遥可赏歌舞。黔东南在守住两条底线上贯彻得十分好,不仅守住了青山绿水,也发扬了传统民族文化优势。

  近年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结合集团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党报集团自身优势,当好宣传员、勇做生力军,深入实施新闻扶贫行动。

  发挥宣传优势,集中力量做好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工作。我们集团旗下各媒体相继开设了“高一格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等20余个专题专栏,全方位、集中式地报道了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举措,大力宣传贵州省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新进展、新成效;同时还开展了记者驻村蹲点调研活动,挖掘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受到各界好评。其中“筑边行”获得贵州省新闻奖一等奖。

  创新宣传形式,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面向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力。近年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新引进了表情包、VR、直播、微视频等符合互联网媒体发展趋势的网络内容形式,对贵州省脱贫工作开展立体式、多角度的宣传,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推出免费公益广告,据不完全统计,集团旗下媒体每年刊发扶贫公益广告资源不少于500万。今年,集团还专门制定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集团的干部队伍到贫困地区认真开展好对口帮扶工作。

  黔东南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原生态的文化积淀,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如果说黔东南是多彩贵州的一方圣土,那么“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则是镶嵌在这方圣土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做出转型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的大文章,也必将收获更加美丽诱人的新希望。

  会议期间,多位领导和同仁对新闻扶贫作了主旨演讲,分享了成功的经验,令人深思,催人奋进。忻州是山西脱贫攻坚最大的主战场。牢记领袖嘱托,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忻州全市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忻州日报作为市级党报,在这场攻坚战中,必须要定目标,发挥优势,书写好新闻扶贫这一历史答卷。回去以后,忻州日报要借助这次会议的东风,借鉴兄弟报社的经验,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新闻扶贫工作。一是要抓好主业,在新闻扶贫宣传上再加力。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内容和方式,真正形成凝心聚力、同奔小康的浓厚舆论氛围。二是要拓宽思路,在新闻扶贫手段上出实招,加快媒体深度融合。三是要横向联系,形成多元化新闻扶贫合力。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唱好新闻扶贫“大合唱”,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共同的智慧和力量。

  我是从魅力中国城认识黔东南的,黔东南的镰刀剃头、高山流水、酸汤鱼在电视上已经看到了。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演出,美轮美奂也令人十分震撼。电视上认识到的和现实毕竟还是很不一样,此次走进黔东南,才真正的体验到黔东南文化底蕴源远流长,黔东南有特别的美,令人十分惊奇。

  广东茂名和黔东南旅游资源差异很大,黔东南旅游资源让人感觉很厚重新鲜。雷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得很好,走进雷山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街,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可以看到烟火味道,这样的生活环境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在黎平侗寨,鼓楼代表在木结构建筑技艺上的最高水平,茂名人可以乘坐高铁动车前到肇兴,参观木结构鼓楼,看看木房子。侗乡人民热情好客,品一品拦门酒,看看古老的织布染布技艺,看看古老的乡村、小桥流水,也可以看从江岜沙镰刀剃头等地方民风民情。

  茂名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文化十分独特,茂名可以学习黔东南在创造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保护好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东南是一个生态良好、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

  贵州有两样东西特别宝贵:一个是生态环境,另一个是民族文化。这两个“宝贝”在黔东南最具代表,资源也最丰富。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也是黔东南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

  如何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才能让百姓日子越来越甜?在发展中首先要打好生态牌。注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获取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百姓的愿望,也是发展的基础。黔东南应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真正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民族文化方面 ,还需要搞好传承保护。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发力度的加大,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此,要突出抓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大力实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最后可以把“两个宝贝”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成拥有黔东南特色的旅游产业,以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群众脱贫能力,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力保障。

  此次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参加“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可谓感触多多、收获满满。

  大美黔东南两个宝贝一是文化二是生态,这是未来发展的两个轮子。靠文化立魂,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伴生态腾飞,为发展打开持续空间。这是很多地方不具备的优势,用好这两个优势,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指示精神。

  在实践中建议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保护与开发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是前提,保持好两大优势,才能真正立魂。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把优势放大,打造独具魅力的黔东南特色品牌。

  二是政府与市场结合。政府营造好环境,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同时,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全域旅游产业链,注重线上线下联动,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旅游+发展。

  三是发展与富民结合。在抓发展的同时,引导引领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领群众致富,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开幕式上,我就已经了解到黔东南日报社在新闻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比如“苗乡侗寨行”“访两山话脱贫”“传承非遗技艺·助力脱贫攻坚”等一批重点品牌栏目,特别是策划创办了《大扶贫》周刊,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黔东南日报社在深度与广度上相得益彰、绽放异彩、极大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

  在活动当中,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黔东南的变化。近年来,濮阳日报社紧紧抓住精准扶贫工作重点主动作为,策划了系列报道,开辟了专栏主题、组织专家企业献爱心、上项目,尤其是针对报社联系帮扶点张沙窝村实际情况,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富民产业培育,逐户逐项制订落实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同时将继续发动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动中来,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大宝贝”,是黔东南的宝贵资源,也是目前支撑黔东南州发展的两大支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蜚声中外,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跑全国地州市,高达66.68%的森林覆盖率,这些成就都可以看得出,黔东南在保护“两个宝贝”方面措施得力,力度强劲,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很期待黔东南州利用突出的民族文化与良好生态优势,做出更丰富、更绚丽的文章给其他地市州做榜样。在此浅谈自己的三点建议:一是推动民族文化与良好生态的有效融合。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相生相伴,相互促进,因此在保护开发上,要有一体思维,不断促进二者融合,才能最好促进二者的发展。二是强化民族文化与良好生态的有效保护。科学规划旅游发展模式,避免过度开发利用。譬如黔东南提出的“大健康”战略,就是很有前瞻性的战略定位。走中高端康体旅游发展线路,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线路和高端的康体旅游产品,这样能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取得“双赢”。三是做民族文化与良好生态的有效推介。作为媒体,党报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对文化生态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推介,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柱产业,让当地群众和政府享受到文化和生态的成果。


  通过这次新闻扶贫交流会的学习,我认为新闻扶贫大有可为,你们黔东南日报社做得很好,思路新、措施实、效果好。就像黔东南日报社高俊华社长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的,《黔东南日报》作为中共黔东南州委机关报,把新闻扶贫当作重要的坐标定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新闻扶贫行动。整合报社各部室、报纸各版面、新媒体各平台刊登各方面资源,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围绕新闻扶贫大主题,形成免费广告扶贫、主题宣传扶贫、周刊宣传扶贫、公益活动扶贫、党建扶贫等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新闻扶贫格局。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我们郴州是革命老区,并且有着四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迫在眉睫,全市上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度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我将把黔东南日报社开展新闻扶贫的优秀经验带回去,并结合郴州实际,发挥出新闻人的责任,让我们的记者走下基层,看到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通过精准扶贫他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策划出好栏目,写出好故事,争取在新闻扶贫工作上有所作为。



  在黔东南,我们来自全国各省的社长总编们讨论最多的,最有共识的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黔东南有的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这是很了不起的。在黔东南我们感受到了天蓝地青水洁气清,这是独特的优势。

  我们感受到了黔东南发展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云谷田园的生态,西江的文化,肇兴的民风民俗都十分有特点,吸引力很强,确实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圳等地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黔东南节奏慢,人们生活很闲适,深圳退休的老人可以到黔东南来走一走,感受田园风光和生活。

  黔东南2015年就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使得州内四通八达,而且州内还加密公路网,实施组组通,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在大山的深处得到落实。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黔东南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户致富,确实是非常有成效的路径,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在美丽的黔东南,你能感受到强烈的民风民俗扑面而来,几千年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耀眼夺目,民族服饰雍容典雅,不可多见。我打算把所见所闻通过报纸和新媒体等途径传播出去,让亲戚朋友们也都来黔东南游玩观赏。


 
  参加完交流大会,我意犹未尽。有两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一句是“没有花架子,都是真功夫”;另一句是“只有讲好故事,才能传好声音”。这两点,黔东南日报社已经走在了前列,做得远比我们好。因为在会议间隙,我认真翻看并阅读了11月11日、12日两天的《黔东南日报》,头版、二版的显著版位几乎都是扶贫相关报道。我粗略地数了一下,两天的报纸,除了《扶贫特刊》以外,正刊的扶贫新闻报道竟有54篇之多,消息、综述、专访、评论、图片、专栏、专版、广告应有尽有,图文并茂,做得也很精彩。比如《果品“百家姓”会奏“脱贫曲”》这篇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首先这个标题就很棒,生动形象,抓人眼球。这在我们报社,是能评为“好标题”的,我们要“讲好故事”、“传好声音”,离不开这样的“真功夫”。

  习总书记的那一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印刻在我们每一位新闻人的心头,那是我们行动的无限动力。通过这次交流大会,我们将用行动践行新闻人的使命,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非常感谢《黔东南日报》为大家办了这样一个好活动,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在黔东南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放眼黔东南大地青山绿水养眼,民族文化养心,传统美食养身。黔东南植被覆盖率很高,无论走进雷公山腹地还是走进台江、镇远,高速路上就看到一路的风景。

  黔东南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在雷山县西江苗寨古巷道看到保护传统文化的成效,不少非遗传承人传承古老技艺实现了脱贫,许多年迈的妇女还可以有一份收入,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非遗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黎平肇兴鼓楼耸立,侗族大歌声声沁人心脾,这些都是宝贵的宝贝,应对其保护发展好。

  黔东南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必将使得青山更青,绿水更绿。

  黔东南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刷新我们对黔东南的认识。

  黔东南日报社派遣记者深入“两山”地区采访脱贫感人事迹,发出脱贫好声音。《黔东南日报》还开辟专栏采访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动脱贫的事迹,体现《黔东南日报》党报的责任和担当,体现《黔东南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黔东南日报》用版内、版外和线上、线下的大量资源,以特刊、周刊,再加主题活动,全媒体铺开开展新闻扶贫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黔东南的“两个宝贝”——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方面资源之丰富,让我感受深刻。“两个宝贝”可以说是黔东南、乃至贵州省最宝贵的资源。

  “宝贝”秘不示人便无法为地方发展产生效益。推介宝贝,就是我们媒体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可以看到,黔东南日报社在这方面已迈出可喜的一步,与大数据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旅游公司合作推出游视界app,这些是媒体人向外界推介本地“宝贝”的有益尝试。

  媒体人该怎样向外界推介宝贝?在我看来,需要“解读”与“定制”。

  先说“解读”。丰富的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有其强大的内涵,需要我们本地媒体来做一系列精当的“解读”工作,用游客喜闻乐见、简洁明了的方式,为他们解读黔东南“两个宝贝”的精绝之处,释其魅力,扬其风采,引客东来,刺激旅游经济发展。再讲“定制”。这要媒体搭建平台,围绕用户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这方面,黔东南日报社新推出的“游视界”已初具模型。

  强化“解读”向外界推介宝贝,提供“定制”服务吸引中高端旅游市场,这样让“宝贝”大放异彩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闵莉【收藏】
上一篇: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赴黔东南州考察调研
下一篇:黔东南州机动车驾驶证注销公告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