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1-20 11:44:11  来源:人民日报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本版今起推出“解码·社会心态”,关注造谣者与传谣者的动因与心态,探讨当下谣言处理的方式以及辟谣的意义。

  ——编者

  微信朋友圈被监考老师猝死事件刷屏,孩子们被贴上冷漠标签

  1月16日上午11点20分,江苏泰兴济川中学的考试结束了,初二某班的监考老师吴老师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吴老师斜躺在教室最后面的椅子上,一动不动,好像睡着了,没有收试卷,我们也不敢乱动。”一名学生说,几个男生喊了几声老师没反应。随即,学生去外班求助其他老师。

  济川中学校长杨军当时离事发教室较近,事发不到1分钟就赶到现场。“我到时,看到吴老师坐在椅子上,往后仰一点,并没有口吐白沫,眼睛半睁着,脸色不好。我们用车把她送到医院,医院的诊断是心脏骤停,12点45分左右,经抢救无效死亡,疑似突发心肌梗死。”杨军说。

  一位老师回忆说,几天前体检,吴老师被检查出心律不齐。考试当天10点多钟,吴老师说“不舒服,特别饿”,吃完同事给的包子后,她又回到教室,安静地靠在最后面的椅子上继续监考。

  杨军说,监考老师一般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背对着老师,最近的学生离她也有两米左右,正专心考试的学生们确实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事发后,学校找了坐在前中后三个位置的学生询问,只有坐在后面的学生表示疑似听到了声音,但没有想到是老师身体不舒服。

  泰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陈震说,吴老师到医院时已无心跳、呼吸,心电图已无法提供明确的证据,接诊医生认为病因为心肌梗死,但也不能排除其它原因。陈震认为,院外猝死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突发疾病,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各种原因,即便是在医院抢救成功率也极低。

  然而,一篇微信文章却让事实偏离了它本来的面目。1月17日,一篇名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根据文章表述,孩子们目睹老师发病甚至死亡却无动于衷,作者直接为孩子们贴上了冷漠的标签,并抨击了当下的教育体制。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被曲解的事实迅速蔓延,“冷漠”“惋惜”“应试教育”成了关键词。

  相对封闭的平台属性,使微信朋友圈传谣易、辟谣难

  一篇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缘何引发如此大的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 21695437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同样被谣言所困的平台还有新浪微博。作为一个共享开放式的信息平台,不同的信息观点在这里对撞,海量的信息让用户难辨真假,但微博与微信的谣言传播机制却有很大不同。

  在微博,人们更多是通过业缘、趣缘等联系到一起的,关系较弱,在查看其它用户发布的内容时也会相对谨慎。

  平台的差异带来的不仅是用户群体的不同,更是辟谣难度的迥异。

  作为兴起较早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辟谣机制,遵循《微博社区公约》和《微博社区管理规定》等对谣言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每位用户也成了纠错者与辟谣的参与者,可以以转发或评论的形式对谣言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处理,并让更多的人看到。

  而微信在辟谣的具体操作上遭遇不少难题。因其私密性与封闭性,用户不能看到非好友的评论与转发,缺少观点的交锋,同时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微信官方不能进入用户朋友圈,进行点对点辟谣。

  不同平台间的信息错位,也给辟谣带来难度。1月6日,某公众号发布一条题为“东营某某商城一女子偷小孩被暴打!”的消息,在东营人的朋友圈中广泛流传,当天,“东营区共青团”官方微博账号发布辟谣微博,称经查证此为秦皇岛市某商场,女子在教育淘气孩子时与路人发生冲突事件的视频。谣言被攻破,然而辟谣却是在微博,而不是事发地微信朋友圈。目前,不少谣言的起源和传播都在微信,而辟谣却在微博,辟谣信息可能在无意间错过最需要抵达的那部分人。

  猎奇心理、固有偏见、趋利避害……是谣言传播的心理土壤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

  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记者肖家鑫、管璇悦、王伟健、姚雪青、巩育华)

责任编辑:杨平【收藏】
上一篇:人社部: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 严厉查处拖欠工资
下一篇:“美丽中国梦 法治你我他”走进广州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