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综述篇】今天60岁!我的名字叫黔东南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7-23 15:34:5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1

  悠悠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是黔东南,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灵家园。

  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各族人民迎来了一件盛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黔东南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篇章。

  这里蕴藏在人们长期自觉行动所遵循的“万类有命、万命类我、万命同尊”的生命哲学思想。

  当今,它潜在这里富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贾理》等伦理规约、《蝴蝶妈妈》等创世纪古歌、鼓藏节、姊妹节、萨玛节、祭桥节……

  这里自古就有、至今尚存的体系完备的乡规民约,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

  这里的树木为人作出了贡献,人就敬仰房屋的柱头和梁木。

  这里的山、水、稻田、庄稼、桥梁、船为人的生命延续和生产生活作出了贡献,人就为他们创造节日,献酒食、献歌舞、献真心的爱。

  它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依托“中国凯里民族文化艺术节”等一年300多个民族节日的魅力,“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盛誉,使“百节之州”、“歌舞之乡”、“森林之州”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扩大。

  2

  悠悠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有跨过一道道坎坷的坚韧的33个少数民族。

  在3.03万平方公里的黔东南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60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万多平方公里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苗族以漫长迁徙至此,旅途艰辛漫长,古歌唱诵道:“爹娘原来住哪里,爹妈原来住东方”“波光澈艳接蓝天,大地连水两茫茫”……他们骨血里是开拓者。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成立时,全州生产总值只有1.26亿元,起点低、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

  自治州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适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各族人民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发展大潮之中:

  实施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度改革;恢复高考,兴办一批普通中小学和大中专学校;实施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电站建设;实施电话、电网、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对口帮扶战略……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黔东南各族人民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兴办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经济聚力发展;建设凯里学院,自治州有了第一所本科院校;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释放林业资源的活力;承办第三届贵州旅发大会,使两个宝贝优势逐步凸显;修高铁、建机场,编织立体交通网;出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实施意见

  ……

  黔东南各族人民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811.55亿元,是60年前的644倍。财政收入从1956年149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03.9576亿元,是60年前的696.8倍。

  3

  悠悠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是北纬25°上的神秘地带。

  60年的建设,60年的变迁。秀丽崎岖的黔东南大地,从“人走马驮”的原始交通,迈入以“铁公机”为代表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黔东南山高沟壑是天然的屏障,保留了原生态的神秘,阻挡了敌人的攻击,但也了阻碍了交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

  翻开尘封的档案可以发现,自治州成立时交通的窘迫:全州境内只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1008公里,没有铁路。

  自治州建立后,抢抓历史机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实现历史性跨越:1959年,途经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的黔桂铁路建成通车,自治州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1964年,从江县城通车,全州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81年,剑河县南加区通车,全州实现区区通公路;2002年,从江县光辉乡通车,全州实现乡乡通公路……至今,黔东南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

  翻开黔东南自治州新版交通图,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犹如地图上的血脉,反映了自治州交通划时代的大变化、大进展。两大民航机场已描绘在图上,县县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全州国省干道纵横交错,农村公路分布更加密集,基本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

  悠悠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有古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缩影。

  60年,30多个民族从它丰富多彩的文明中,找到丰沛精神资源并赋予新的含义。对树木、石头、大自然的敬畏植入民族血液,从古传承至今,在生态文明时代走在了潮流尖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要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省委常委会为黔东南作出了新的发展定位: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实施“旅游+”,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后发赶超、各族人民脱贫致富。

  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放眼黔东南,青山常翠,碧水长流,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历史性彰显。

  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及黎平会议会址、从江岜沙、榕江三宝侗寨、锦屏隆里古城、剑河温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熠熠发光。

  世界旅游组织4次考察黔东南,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达30个。“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品牌更加响亮。

  自治州通过大旅游这个平台,推动民族歌舞、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生态农产品、民族餐饮等走向市场,使民族文化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转换,成为老百姓自觉保护、自愿传承的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致富手段,不断提高他们保护、挖掘、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5

  悠悠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

  这里,或许是归程。

  青山古寨、蚩尤后裔、千年迁徙,民风犹存;百越族人、能歌善舞、至情至性。苗族“飞歌”热情奔放,如巨浪拍岸,侗族大歌古朴优美,似潺潺流水。西江千户苗寨,依山傍水的干栏式建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丹寨万人锦鸡舞,气势磅礴,却又极其优美;从江县岜沙村苗族至今仍持枪和保留部落式生活习俗,镇远则一任岁月洗尽铅华,在古亭城垣中展现文化的厚重,而州府所在地凯里开放创新,现代文明正快速发展。

  ……

  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让黔东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机遇和希望,并因此而催生了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无穷动力。

  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黔东南自治州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突出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全力做好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两大姊妹篇,走出了彰显黔东南特色、体现黔东南特点的发展新路!(杨仪)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州质监局狠抓州庆期间电梯、气瓶安全执法检查
下一篇:精彩回顾:黔东南建州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盛况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