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7—9日,由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率领的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团走进黔东南,开展为期三天的现场观摩,州委副书记杨昌鹏、州政府党组成员吴坦陪同。来自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州)、县的观摩会代表,分组前往凯里市、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麻江县等8个县(市)共16个项目(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三穂县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示范园、天柱县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扶贫项目、锦屏县隆里古镇农文旅一体化扶贫项目、锦屏县华寨村农文旅一体化扶贫项目、黎平县侗都花果山农业产业扶贫园区、黎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扶贫项目,黎平锄禾大叔农创电商扶贫产业园、贵州康源铁皮石斛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点、从江县广东睡冬宝家用统织品有限公司易地扶贫搬迁就业项目、从江县粤黔香猪产业扶贫园区、榕江县凯欣工厂化木屋生产消防扶贫项目、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富民小区、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扶贫园区、麻江县乌羊麻嘎尤苗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麻江县乌卡坪蓝毒产业发展扶贫基地)进行了现场观摩,并在贵阳召开总结会。
我州在这次观摩会上充分展示了“农文旅”深度融合、产业互动促农增收、党建联社景区带村、立足生态独具特色、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的脱贫攻坚新模式,反映了发生在黔东南州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及干部群众在拔掉穷根道路上的信心。
代表们一致认为,一是黔东南州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成立了州县两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和联席会议,在政府班子分工中,专门明确一名同志集中精力只抓脱贫攻坚,乡、村按照“四定”(定时间表、定路线图、定责任人、定工作量)的要求,提升动力、传导压力。二是脱贫攻坚的认识和力度前所未有。所到之处,州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谈的最多的是脱贫、想的最多的是脱贫、干的最多的是脱贫,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也是脱贫。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因户因人制定了精准脱贫的措施和时间表,层层签订“军令状”,级级建立任务链、责任链。三是干部群众脱贫攻坚激情前所未有。干部群众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很足,对如何脱贫心中有数、手中有招,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画卷正在展开,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充满信心。四是脱贫攻坚的紧迫感责任感前所未有。全州还有81.34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的1/6;贫困发生率为21%,居各市(州)之首;需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7.2万人,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期实现脱贫还需付出巨大努力。
通过这次观摩,观摩团认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大力完善配套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强势推进。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实行挂牌作战、挂牌督办、逐一销号,高度重视后期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凯里市上马石、榕江县富民小区、从江县洛贯园区等安置点依托城区和产业园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与贫困群众实行搬迁、培训、就业、子女入学、土地流转“五个合同”一起签。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积极打通搬迁安置住房、保障性住房、回购商品房的通道,推动房地产去库存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双促进。
(二)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易地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立足城市支持农村、先富带动后富,创造性地启动实施了以“五帮”为主要内容的易地产业扶贫。一是农村脱贫资源不足的问题,城镇帮助解决。让贫困户入股到扶贫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参与城镇停车场、加油站、公共交通等具有稳定收益预期的项目运营。二是贫困人口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能人帮助解决。推行农业研修生制度,在政府引导下,依托园区、企业创办实训基地,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将贫困群众培养成农民合伙人、职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扶贫资金不够的问题,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解决。通过平台公司打包整合贫困户资源向银行申请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增强贷款意愿,让“特惠贷”等政策落地发挥效益,推动贷款额度最大化。四是分散脱贫不易的问题,集中资源投向帮助解决。将分散贫困户的资源或扶贫资金,集中由扶贫平台公司管理经营,增加贫困户收入。五是投入收益不稳定的问题,创新保险服务产品帮助解决。构建“政府、农民、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机制,有效化解风险,保障贫困户投入收益安全。凯里市在民族文化创意扶贫产业园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免费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学成后有的被园区企业聘用为员工,有的返乡创业发展为专业大户,有的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已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带动就业1.8万人,实现脱贫7000人。
(三)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一体化异彩纷呈。充分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在积极发展大健康、大数据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大农业、大文化、大旅游、大生态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就近务工等方式分享经营收益。麻江县大力推进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多规合一、融合发展。该县的乌羊麻村通过发展农业体验、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嘎尤苗寨等方式,丰富旅游业态。自去年“五一”开业以来,游客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节假日期间村寨的道路和停车场已不能满足需要。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已全部脱贫。
(四)大力提高产业市场化程度,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各地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让贫困人口分享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天柱县农民工返乡创建的同源药业公司,积极响应“千企帮千村”号召,采取“农户+基地+公司”的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每年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4000多万元,让“打工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变成了现实。
(五)大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村电商方兴未艾。依托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和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推动黔货出山,让贫困地区特色中药材、优质农产品、旅游产品等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黎平县通过举办全球首届农创电商大会等平台,推动42家企业入驻天猫、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2015年线上销售额达1200万元,助推2.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六)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对脱贫攻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显现。选好基层党支部书记、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普遍经验。锦屏县华寨村、三穗县颇洞村借鉴台江县长滩村“十户一体”的做法,充分发挥支部带动、党员带头作用,打造“支部+企业+股民”等联营模式,实现资源抱团、发展抱团、利益抱团。华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508元增加到2015年的7580元。
在总结会上,慕德贵强调,一是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促进脱贫任务的完成,实现同步小康的跨越。二是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不动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易地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分享发展红利。三是坚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不动摇,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全力以赴补齐短板的同时,千方百计做强长板。四是坚持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不动摇,扶贫开发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建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慕德贵要求,一是认真总结扶贫新做法新模式。请省扶贫办等部门加强对各市(州)的指导,认真总结黔东南州易地产业扶贫、农文旅一体化等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是从省级层面对一些重大扶贫政策进行细化明确。比如,如何建立生态补偿脱贫机制,如何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如何支持培育扶贫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如何打通搬迁房、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政策通道等等。三是各地要继续围绕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下大力引进一批就业容量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转型升级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打造本地知名品牌。 (州经济研究中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