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静、笙演奏家赵臻为期半个月的黔东南采风就要结束了。这段日子里,他们深入苗寨,采集苗歌、学习芦笙曲、穿上苗族服饰和全寨人一起跳芦笙舞、走17公里山路和村民一起迎接13年一个轮回的招龙节……他们进入苗族人的日常生活,尝试去理解他们对自然、对历史、对人生的态度和情感。
这是上海民族乐团今年的青年艺术家采风计划的一部分。随后,云南、西藏采风小分队也将陆续出发。
采风不是句口号要深入生活
王静和赵臻离开上海前,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没有提任何要求,只对他们说:“采风不是一句口号,一次作业。深入生活不能走马观花,需要沉下去,用心去体会生活的质感,去寻找那些被人们遗忘的、从生命当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
去年8月,王静开了个人音乐会《心旅》。她请来跨界音乐人朋友,共同演绎了8个不同民族的民歌,第一首就是苗族飞歌《站在苗岭望家乡》。为了唱好那首歌,她想象过无数次苗岭的早晨:一个十五六岁的苗族姑娘,站在雾蒙蒙的山上高亢地歌唱。可当她真正踏上雷公山,看浓雾散去,层层叠叠的苗岭在远处舒展开来,她发现,从照片或者想象中获得的画面不及眼前所见的万分之一。她说,要记住眼前这一切,以后再唱飞歌就有了真实的感受。
来贵州,赵臻随身带着《金芦笙》。书的第一部分讲述了芦笙的历史和文化,第二部分是贵州芦笙曲的曲谱。这本书是芦笙演奏家杨正能2005年送给赵臻的。此前,他看过一次杨正能的表演:杨正能边吹边跳,跳的幅度由浅到深、由慢到快,最后近乎疯狂,“像是要飞起来了”,充满感染力。这给赵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年,他就托杨正能给他买了把芦笙。这次,赵臻再次见到了杨正能,他现在在丹寨县高级民族中学当老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苗族芦笙演奏者。
王静在贵州长大,却是第一次深入苗乡,长时间住进苗家的吊脚楼里。在台江县,她拜访了苗族歌手梁晓英,跟她学雷山苗歌《春之歌》。在三穗县寨头村,一行人住在苗族姑娘小琴家。盛大的“二月二”禳桥节还没有过完,白天和村民们一起跳芦笙舞,晚上听小琴的叔叔婶婶们唱一晚苗族古歌。
此行,王静希望采集到原始的苗歌素材,但更希望进入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他们的生活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要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了解他们的爱恨悲喜,他们的梦想和现实,就会有许多珍贵的收获。”她坚持要学会用苗语演唱,因为“想要做民族音乐的传播者,需要更加忠实于民族的根源,忠实于他们的生活”。
在苗乡,不管去哪个寨子,不管去哪户人家,赵臻总能寻见一两把芦笙摆在某个犄角旮旯。赵臻拿起来就吹,和苗族吹笙人切磋技艺,学吹芦笙曲,学跳芦笙舞。赵臻说,芦笙有它特有的演奏技法,可以把它运用到汉笙的演奏方法和乐曲创作中。同样,芦笙也可以借鉴汉笙的许多演奏技巧。他说:“采风并不是去当地一味地索取,而是和那里的人们成为朋友,互相进行平等交流,并让这种交流对双方都产生意义。”
回归音乐最质朴的情感表达
王静和赵臻一路上常常讨论,这么多年在学院接受的正规声乐训练让他们学会了许多专业知识,获得了纯熟技巧。但他们也发现,自己随时会陷入模式化的瓶颈。这次黔东南之行,王静希望让自己放弃模式化的东西,去苗岭深处寻找天籁,回归音乐最质朴的情感表达。她说:“听他们唱苗歌,吹芦笙,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总是先有情感,然后才会有音乐。任何音乐,最根本还是传达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
在望丰乡排肖村,恰逢13年一个轮回的盛大招龙节。第一天,他们跟随村民走了17公里山路上山招龙,祭祀祖先,祈祷村寨风调雨顺。
途中,赵臻接过一位吹笙人的芦笙,走到队伍最前头,人生第一次在荒野中边吹边走,把芦笙吹成一种号角、一种祈愿。第六天,排肖村嫁出去的苗族女人都回来了,她们盛装打扮,带着礼物列着队回娘家。王静在村民家门口倒拦门酒迎接客人,俨然一个苗家女。
以前,赵臻总觉得苗族的六管芦笙吹奏出的曲子很单调。采风的经历让他发现,传统的芦笙里有太多的文化含义,不能单单用一个乐器去理解它。“苗族人听到芦笙的声音会勾起太多的情感和记忆,这些东西叠加在一起,超越了音乐本身。”
赵臻是个内向的人,但当他喝完苗家米酒,也像个苗族男人那样边吹芦笙边跳起来了。他说要记住这种完全打开自己的感觉,把这样的情感状态带回舞台。王静每天都记日记,她说,寻找天籁的旅程还会长久地继续下去,仡佬族、彝族、朝鲜族、蒙古族……那些她在《心旅》音乐会里唱过的民族,她都想去看看。
王静这个长远的行走计划,得到了罗小慈的支持。她说:“青年艺术家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去寻找蓬勃的情感,寻找来自血液里的呐喊。我们今天为什么听到华音老腔会感到激动?因为他们唱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到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加以提炼和再创造。回到舞台上唱自己,演奏自己,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