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吴道华,今年94岁,凯里人,黄埔军校十九期毕业,曾获蒋介石亲援“中正剑”。1944年后,其在湖北秭归、宜昌、沙市一带,多次伏击鬼子“征粮队”,直至日本军投降。
抗战老兵吴道华近照
摩挲着已有70多年历史的“中正剑”,闪亮的剑叶处镌刻的“吳道華”三字依然熠熠生辉……剑在,人健在。回忆起当年抗日经历,满头银发的老人显得异常兴奋。
投身戎马获授剑
1921年,吴道华生于凯里市(原炉山县)舟溪镇黄金寨一户苗族农民家庭。14岁那年,吴道华高小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徒步5天5夜400余里,来到省城贵阳求学,就这样迈出了他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这一步横跨了50多年,直到离休后才重返故里。”老人说,在贵阳,他靠打工维持生活,用省下的钱请人补习文化,伺机寻求人生出路。1941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在贵阳招生,他报名应试,结果以前80名的成绩被录取。
19岁的吴道华便与新生一道,在长官的带领下,从贵阳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步行两千余里,到达成都市北较场,跨入写有“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畏死,莫入斯门;革命者来”的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大门,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九期一总队步兵科学生。
1943年吴道华在黄埔军校19期同学录上留影
近4年的军校训练与学习洗礼,将吴道华锤炼成一名铮铮铁汉。学业完成后,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的蒋中正(蒋介石)署名授予他佩剑一把,后称“中正剑”。“在毕业典礼上,因为我为全校前10名优秀生,因此获得了将介石亲自援佩‘中正剑’。”老人说。
校长蒋介石亲授吴道华中正剑
记者看到,“中正剑”上镌刻的文字工整清晰,该剑铜制剑柄两面分別为凸文隶书:“陆军军官学校十九期一总队毕业纪念”、“校长蒋中正授”;剑叶两面分別凹刻:“吳道華”、“ 成功成仁”。70多年过去,佩剑文字清晰隽永,保存完好。
伏击日寇“征粮队”
1944年春,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吴道华被分到湖北秭归,进入76军135师(后整编为76师135旅)军部,最初任见习参谋(负责为军长、师长等军官布置战术时管理地图之人)。军官们在地图边布置战略战术时,吴道华也常常在旁。
“他们在讨论战事和布防时,从不讲军官的名字,只说某团某连如何去进攻某地,并不提及是谁带领的部队。”老人说,究其原因就是防内奸将军官的名字透露给日本鬼子,并从中分析掌握他们的性格与习惯,从而应用相应的战术来瓦解该支部队。
半年后,吴道华从76军军部分到135师404团1营1连1排任少尉排长,月薪为26块金圆券。“当时战事,法西斯节节败退,日本鬼子已成了丧家之犬。”吴道华说,在1944年底至1945年8月这期间,当时他们所在连队主要分散在宜昌、沙市一带乡镇,主要伏击从城里到乡镇来“征粮”的鬼子。
小鬼子们都驻扎在县城,县城四周及主要通道则是密密麻麻的碉堡。白天,小鬼子没粮食吃了,就进村来抢;夜晚,他们则躲在碉堡里吃喝。
一次,在沙市外围某村寨,老百姓向他们报告说,有一小股日军要进村来“征粮”。吴道华知道后,就带领全排战士悄悄摸到村口埋伏起来,等待鬼子进村口时来过两面夹击。鬼子来了大约一个班10多名“征粮”队伍,刚进村口就遭到了伏击。双方火拼了一刻钟之后,鬼子见大势己去便急忙撤退。“打得好过瘾,鬼子死了8个。”老人一边比划一边说。
一天中午,吴道华与战友们在一处山路上与返城的10名鬼子“征粮”队遭遇,当时鬼子没有征到粮食,抢走了老百姓的几头山羊,一些鬼子肩上还挂着“扫荡”而来的鸡鸭等战利缸。枪声响起后,鬼子连山羊也顾不得拉走了,连忙将挂在肩上的战利丢弃,仓皇逃走还丢了几条命,“鬼子那狼狈样,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天,受尽了鬼子来袭扰的乡亲们,特意宰杀了两只山羊,款待他们。
亲历日军投降
像这样痛击日本“征粮队”的战斗,吴道华大大小小经历了20多次。每一次战斗,他始终佩剑不离身,牢记“誓死保家卫国”的训条,带领全排3个班40多名战友,在湖北宜昌、秭归、荆门一带山山岭岭抗击日寇一年多。
老人还清晰地记得,他的排一共45人,有3挺轻机枪、3支美式卡宾枪及人手一把中正式步枪,而仅有他本人佩有一把左轮式指挥手枪,“中正剑”也随身佩帯。“当时大家巴不得攻进碉堡里去痛打鬼子,但由于鬼子布防紧密,加上当时可使用武器少,不敢去进攻坚固的碉堡。”
转眼到了1945年8月15日,已经走投无路的日本侵略军投降了。当时,驻扎在城外的吴道华与战友们并不知道日本已正式宣布投降,听到城里百姓放鞭炮庆贺时才知道。
投降的日本部队,大部分退到武汉等大中城市,随后回国。只有少部份的留下移交物资,他们见到中国军人都是“点头哈腰”很有礼貌的,许多都会讲汉语,问及他们为何来侵略中国,他们回答说“我们是奉长官的命令而来的”。
“打开鬼子交出的仓库,都是成堆的粮食与毛毯、军服等。”老人回忆了许多细节:日本军的仓库中有很多小袋子装的干粮,类式于压缩饼干,只要战事一起,带上几袋干粮就着水壶就可以随时解决吃饭问题,很方便,不像中国军队要埋锅造饭才得吃。日本兵军帽上的布片设计也很特別,可遮阳又可防蚊蝇叮咬,他们说,夏天急行军时还可“煽风降暑”。此外,缴获来的日本皮靴,许多是脚拇指与另四指分开的,“分发下来,没人穿得起”。
“对于已经投降的日本军官,我们不打不骂,除了给他们吃饱穿暖外,还对他们进行集中学心,教育他们‘侵略中国是可耻的”’。老人描述道,日本兵个子不高,最高的也就一米七左右,他们的“三八大盖”装上刺刀后比他们身高还长。
北平随部队起义
内战开始,1947年4月,吴道华随所在国民党135旅(前身为135师)进攻中共陕甘宁边区延安。几天后,吴道华因生病被送回西安治疗。不久,135旅进到子长县羊马河附近时进入解放军伏击圈,全旅4700多全军覆没。远在西安治病的吴道华,因此捡回一命。
北平起义前夕吴道华留影
病愈后无部队可回,吴道华便回到黄埔军成都本校。经黄埔同乡引见,被聘任为黄埔军校驻北平第一军官训练班军械科上尉科长,赴北平训练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下的连长以下军官。
1948年12月,吴道华随傅作义部起义。起义后,吴道华被分到渤海军区工作。
起义证书
此后,吴道华奉命南下,利用同乡和黄埔同学关系,在重庆秘密动员国民党空军第五军司令部汽车队队长金儒瑜(黄埔同学,贵州麻江人)起义;潜回贵阳、黔东南一带,争取当地国民党部分残余部队起义。
1950年2月,渤海军区将吴道华的工作关系转到贵州炉山县(现凯里市),正式公开身份。此后,吴道华担任县武工队副队长和凯里剿匪指挥部指挥长。在家乡对付反动武装势力,并指挥了“凯里保卫战”等剿匪战斗。
1953年,吴道华调任普安县民政科科长。1958年,吴道华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右派”被改正,恢复了工作。
暮年致力两岸同胞相聚
1983年,吴道华在平坝县离休,几年后回原籍凯里定居。
转业军人证明书
吴道华在中国版图上迂回了大半个世纪,又回到儿时离家的起点,按理说应该画完了人生的圆。1988年,贵州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吴道华被选为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兼黔东南州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组长。
自此,他利用个人的黄埔同学身份与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关系,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中秋、春节,吴道华除邀请在凯里黄埔同学召开座谈会外,还向台湾同学寄去贺年卡和信件,通过这些活动,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
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与吴道华
“与我保持联系的在台湾的同学有20多人。”老人说,他还通过在台湾退休后回凯里居住的黄埔同学及战友,利用他们每年回台湾领取退休金的机会,带去大陆老同学的问候,并鼓励他们在晚年共同为早日结束两岸同胞分离痛苦多作工作。(杨光乾)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