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12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摆在参加十八届三中全会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座席上。
起草经历200天,几上几下、反复修改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就在前一晚,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各组意见和文件起草组修改建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审议。形成的修改稿于12日上午再次提交全会分组征求意见。
筹备 起草组组长13年来级别最高
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彰显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
4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从上到下、自下而上,成千上万条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
起草 习近平对每一稿逐字审阅
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200个日夜。
逐条、逐句、逐字,习近平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
全会召开前的6个多月时间里,习近平先后3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主持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起草工作,讨论审议《决定》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他同志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对《决定》稿起草提出了重要意见。
60多位文件起草组成员对《决定》稿框架反复进行集中讨论研究。
4月底到7月初,习近平多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就《决定》稿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一分析研究,发表重要指导性意见。习近平要求,回答各方面问题和关切,研究提出改革总体设计和针对性举措,明确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偏差纠正很难,必须反复论证,使之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意“翻烧饼”,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重大举措多听各方意见,最后是政治决断。要自觉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改革举措要慎重,但不能什么都不敢干,没有风险的改革是不存在的。不改革,发展难度更大。
修改 吸取1120多条意见和建议
7月25日,中南海勤政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送审稿摆在了每一位常委面前。
半年多时间,80余次分组会议。文件起草组对《决定》稿反复修改。按照习近平“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组坚持“三不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9月4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也对《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从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起,不到一个月,文件起草组共收到总计2564条意见和建议。
反馈意见的吸收率超过40%;增写、改写、文字精简等修改共539处;覆盖114个单位,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1120多条意见和建议。
通过 《决定》通过前仍在进行讨论
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决定》稿在党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出席全会的204名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对《决定》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会场外,文件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全会各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对《决定》稿作出修改。
11日晚,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各组意见和文件起草组修改建议,对修改后的《决定》稿进行审议。形成的修改稿于12日上午再次提交全会分组征求意见。
12日上午,根据全会分组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决定》稿再次作出修改。12日下午3时,《决定(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员、中候委座席上。几上几下、反复修改的《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故事
习近平调研 “点题”土地流转
7月22日,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来到湖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调研。在交易所大厅,他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
习近平强调,这是一个积极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为了深入弄清情况,文件起草组立即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并委托有关单位,进农村,访农民,开展有关农村土地问题专题调研。
据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区、乡村、企业、学校。他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查研究的6个重大问题——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这6个重要课题,直指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今天的改革,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丝毫不亚于35年前。 文/据新华社
三中全会《决定》征求意见稿收到意见近三届最多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近10年来三次三中全会《决定》起草过程发现,《决定》起草一般历时半年,由党和国家领导人负责,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参与意见,吸收采纳各界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党内老同志的意见建议,历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成稿。
十六届、十七届三中全会征求意见稿都在8月份下发,而此次征求意见稿则在9月4日下发,为近10年最晚的一次。
《决定》起草时间多历时半年
起草组一般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半年成立,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成立时正遇到“非典”,也是这三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历时最短的一次,时间不足半年;其余两次起草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
在起草组负责人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负责人由习近平担任,这也是13年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组长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任副组长。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工作则由分管农业问题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沪宁负责。
与党外人士座谈10年来首次定在9月
资料显示,在起草组成立后至《决定》定稿,中央政治局常委和起草组都需要多次召开会议讨论。
起草组首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向党内外征集意见,随后形成框架,再经过多次修改形成初稿。
在经过多次政治局和常委会议之后,《决定》形成一份征求意见稿下发,向多个单位和退休老同志等征求意见。
北青报记者发现,此前两届三中全会征求意见稿都是在8月份下发,而此次征求意见稿在9月4日下发。在中南海怀仁堂与党外人士座谈也是惯例。此前两次分别在8月26日、8月21日召开,而今年的座谈会则在9月17日召开。
今年收集意见和建议近10年来最多
征求意见稿一般能收集到上千条意见和建议,今年收集到的2564条意见和建议也是三次中最多的一次,而起草组也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决定》进行修改。
本次《决定》根据2564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增写、改写、文字精简等修改共539处,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收集到了1700多条建议;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收集到了2193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共1862条,根据这些意见做出了487处修改。文/本报记者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