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民办择校风 吹热小升初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7-19 10:4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诱惑

  名校办民校共享师资,选拔考试来“掐尖”,外地考生可获学籍

  一面是就在家门口、免考又免费的公办校,一面是考录悬殊、收费不菲的民办校,众多考生为何弃易就难去挤“独木桥”?

  “一些民校前身是公办名校,底子好。”一位考生家长道出缘由,出身成为很多民校的撒手锏。以广州为例,上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3年内建设24所示范性高中,并实行初高中分离。在这一政策下,一些知名中学的初中分离出去后,成为民校。2000年后,挂着名校金字招牌的民校,靠优质学位成为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并逐步演化为每年必演的“联考大战”。

  “目前民办校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因为名校背景,拥有了普通公办校所不及的教育资源。同时民办校享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有些政策是公办校享受不到的。”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副教授沈玉顺说。

  民办择校的热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优质生源的流向。郑州一所公办中学校长抱怨,他们对口招的几所小学,每年有近200人考到民办校去。“公办中学是电脑派位,民办校则是选拔招生,通过测评‘掐尖’好学生,生源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怎么比?”

  而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的逐渐放开,使得更多外来务工子女加入赶考民办校大军。“这些学生没有本地户籍,无法参加公办校派位,选择读民办校以获取学籍,进而通过异地中考通道入读广州公办高中。”卓越教育的有关负责人说。而郑州南郊的嵩阳中学,今年也增加了招生计划,“8月会迎来一个报名小高峰,主要针对外来务工子女。”

  冲动

  优质学位稀缺,电脑派位风险大,公办择校禁令刺激民校需求

  民办择校热的背后,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像广州,各区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巨大的刚性需求。”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分析说,广州的名校多集中在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而天河、白云等区教育基础薄弱。

  划片内公办校的质量不均,以及电脑派位的风险,让很多家长甘愿去拼民办校。“在家门口上公办名校的几率太低了,先考民校增加录取机会,实在不行再用公办校保底。”郑州考生王倩的妈妈说。广东省民盟在对小升初考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3.4%的家长表示对电脑派位听天由命,而63%的家长都力图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优质学校。“毕竟有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最现实的就是进入一个师资、环境、学生都好的学校,以后才能考上好大学。”

  相比于往年,今年国家进一步收紧公办择校的口子,广州等地明年开始取消择校。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介绍,2016年起将实行中考指标到校,省、市、区示范性高中拿出30%的优质学位,平均分配到各初中。这意味着,即使初中在弱校,只要成绩拔尖也可获得一定的重点高中录取指标。

  这样的举措,很多家长却不买账。“公办不择校”的趋势,反而促使择校需求加速向民校释放。“几年后的事谁算得准,甭管公校民校,进好的学校才是王道。”来自昌岗中小学的家长江先生认为,指标毕竟是平均分在全市的学校,已经熬这么长时间准备联考,不会为一个指标放弃民校。

  改变

  不是禁止民办择校,而应解决校际质量差异,扩大优质学位供给量

  “择校,从本质上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公办保公平、择校到民办是大势所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袁征认为,民办校让一部分家庭有了更多选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择校,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愿望,并与学校的特色优势、培养方向相契合,而不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掐尖’大战、盲目赶考。”在他看来,理性引导势在必行。

  有专家介绍,在国外也存在择校,但一般来说,由于政府保障的公办校大致均衡,所以择校需求并不旺盛,只有少数家庭根据子女情况、经济状况等选择私立学校。“不是光堵住公办择校就完了,也不能‘一刀切’禁止民办择校,而要解决公办校与民办校的质量差异,优质学位多了,谁再去择校呢?”

  王则楚提出,实现理性择校的关键,在于政府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化。“不仅生均投入要大抵相当,在师资和管理力量配备上也要执行严格标准,并加强人员交流。”只有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抑制择校冲动。

责任编辑:李考平【收藏】
上一篇:国内成品油价今日上涨无悬念 每升超过0.2元
下一篇:妈妈带14岁儿子住酒店 结账时被要求付安全套钱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