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零缺陷
应对高密度科研试验任务常态化趋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围绕科研试验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在多发任务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管理零缺陷的管用办法。
发射塔架下的氧现场是负责液氧转注、存储和加注的场所,由于液氧温度极低,同时也是强氧化剂,如果不规范管理极易对人员造成冻伤和发生火灾。为此,该中心引入“7S”现场管理,有效规避风险发生。在发射场区,每台设备存放位置都悬挂着各自的操作制度和注意事项。
设备操作间里,物品摆放整齐,营具井然有序,存物柜上标注清晰着。按照标签上的指示,操作人员能够直接掌握备板备件和操作工具的位置和数质量。为火箭加注燃料的管道、阀门和开关上都贴上了黄色标签,上面用醒目的黑字明确地标识着名称、用途和技术指标,一些比较特殊的管路上还注明了液体走向。
通过给阀门、开关和管道贴标签,方便岗位人员识别状态,既节省了查找、识别这些部件的时间,又可以防止误操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工作分解到每个实施单元,将责任分解到每个成员,将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从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目标、研究内容、输出以及可能用到的工具;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明确风险监控方法、制订风险预防措施。
状态转换出奇迹
高密度任务准备周期短、技术要求高、状态转换快。应对高密集、高强度的任务节奏,快速状态转换应运而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面站,所有工作要素一应俱全,工作节点条理清晰,职能分工明确到位。
该站负责人简中川介绍说:“多种型号火箭和多颗卫星同时进行测试发射,对发射场状态转换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按可操作性原则逐层分解工作内容,一共细化出20多个子项和500多个工作步骤,形成了一目了然的工作网络图,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以项目管理方法为牵引,识别需要进行射后恢复的所有项目,对这些项目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地面设备站科技人员4天时间就能完成发射塔架状态转换、地面设备恢复和例行试验等工作。
科技人员运用精细化项目管理方法和可操作性原则对工作内容逐一做层次分解,形成工作计划图表;根据项目进度管理要求,确立工作过程控制标志性节点,识别出关键质量控制点,提出质量控制总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辨识,制定针对性措施,以完善的方案指导状态转换工作,为下发任务赢得宝贵时间。
去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在不同工位间隔15天连续发射、在二号工位间隔18天连续发射,实现了3个半月内完成6次卫星发射、7天内完成3次跟踪测量任务,这些都得益于快速反应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信息跟踪显威力
为满足高密度条件下的航天发射任务需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加快信息升级和改造,实现了从近距离控制到远距离控制,从半自动数据测控信息跟踪到红外自动稳定性跟踪。
以往,该中心西昌测量站都是采用半自动跟踪和人工操作方式进行数据跟踪测试,但这一方式跟踪精度低,图像和数据质量不高,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低,容易造成过顶跟踪难,数据丢失等问题。
2012年4月上旬,西昌测量站积极围绕提高红外自动跟踪稳定性开展专项改造,借助航模进行演练,模拟预想的突发情况,根据实验结果经组内讨论后,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极大提高了设备跟踪精度。
为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科技人员对光标进行技术改造,加装远程操控和传输设备,实现灯光标的无人远程控制和任务数据的快速分析处理,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及时明确的数据支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针对数据指挥显示平台软件维护内容多、需求不断更迭、版本更换频繁的特点,从软件维护基线,版本控制基线,操作控制基线,配置管理基线出发,对软件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制度,实现维护与应用、软件与数据、操作与检查、存放与使用等相分离,使软件的维护管理更加规范严谨。在一次卫星发射任务中,从接到软件维护通知到维护完毕,所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严格杜绝了软件版本控制发生混乱。(张晓霞 陈秋均)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