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吴仁宝病后获中央领导关心 曾被指限制村民自由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3-19 09:11:10  来源:中青网  



  逝者

  “中国最有名的农民”

  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

  1928年11月,吴仁宝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33岁开始担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3年卸任。他的儿子吴协恩经过选举,成为他的继任者。

  在吴仁宝治下,华西村走上“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1999年,华西村股份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截至2004年,华西村将周围的华明、泾浜、前进等十多个村合并进华西村,组建大华西村,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

  如今,这个江南小村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上缴利税8亿多元。村民家家有别墅,户户有轿车。

  走自己的路不受外界干扰

  华西村如今仍是“集体公有制”经济,没有进行过分田到户改革,全村的土地、住房、产业、小轿车都属集体所有。

  吴仁宝在没有成为“明星”之前,他带领着华西村走自己的路,不受外界干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附近村子跳忠字舞、背语录时,吴仁宝提出“多插一棵秧,多种一亩地”,结果,华西村生产猛涨。

  全国割资本主义尾巴,吴仁宝发现市场上物资紧缺,带领村民偷偷建农具加工厂。

  吴仁宝说,村子发展要符合实际,适合他们的就坚持,“遇到不符合实际的,上级来检查,就表面应付,不顶撞,但就是不做。”

  “最好别讲模式,最怕讲模式”

  1980年,江苏江阴县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提出自己的方案,将全村600多亩良田交给30人耕种,剩下的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中。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

  吴仁宝没有这样做。他说,华西村每人半亩地,分下去人们吃不饱也饿不死。

  上世纪90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到华西村研究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吴仁宝对他说,“最好不要讲模式,我最怕模式”。他认为,只要是发展的好办法,哪种适合走哪条。

  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只做村支书,一干几十年。

  宣扬自己思想,带孙媳做翻译

  华西村成为当地的一大景点,各地前往华西村取经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卸任华西村书记后,吴仁宝外事工作基本就是演讲,接待。听他谈话的人都会对他手不离烟印象很深,尽管已80多岁高龄,仍一支接一支抽。

  为了让来访者听清楚自己的话,吴仁宝每讲完一句话,他身边的人会马上大声用普通话翻译。在大会上,吴仁宝曾带着孙媳妇做翻译。

  吴仁宝喜欢宣扬自己的思想。即使是一个村干部代表团到华西村考察,他也会在“金塔”顶层的大会议室里作报告。

  不认同限制村民自由

  华西模式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吴仁宝搞一言堂。还将村民限制到村里。

  对此,吴仁宝说,说华西村搞平均主义,他承认,每个人的财富确实差距不大,但说限制村民自由,他不认同。他说,村里有人三进三出,最后还是选择回来跟着他干。

  记得有一人去外地做上厂长,村里请这个人回来,当事人回应:“好马不吃回头草”。没过两年,这个人在外面生意失败,又要回来,村里有人开玩笑叫他“好马”。

  只吃清汤面,一天八九个蛋清

  吴仁宝几十年来,若不外出,每天在家吃饭。

  他吃饭只吃江苏常见的清汤面,一天三顿都是这个。

  每顿煮几个鸡蛋,一天一共要吃八九个鸡蛋,但只吃蛋清,不吃蛋黄。

  致富之后,吴仁宝和老伴住在老屋里,睡了几十年的木板床没有换过。

  据新华社老记者回忆,近几年,华西村建立了体检中心,添置了国内最先进的派特CT体检设备,2000多位村民中有的已经检查了三遍,有的检查了两遍,其中8个人被检查出早期癌症,通过治疗康复了,可吴仁宝自己却一次也没有去检查过。

  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晚上很早就入睡,生活很有规律。

  退休后,吴仁宝对社会发生的改变也有深刻体会。2008年,吴仁宝对记者说,你不要只看到莺歌燕舞,下面有些地方还是很困难的啊。

  家属们要他少说一些话,他给自己定三个要求,说话注意,做好建议,管好自己。

  登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华西村成功后,吴仁宝在村里建了十几座金塔以及缩小版的世界名胜建筑,他说要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这些美景。

  吴仁宝先后成为电视剧《华西村的故事》、电影《吴仁宝》的主人公,并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2011年华西迎来建村50周年,展现给世人的,是价值3亿元人民币的一吨重金牛、列中国第8位的超豪华新农村大楼。

  当时83岁高龄的吴仁宝说:“最早的时候,我想干到60岁,再后来我想干到70岁、80岁,现在,我要继续再干到88岁,为华西未来50年发展夯实基础”。

  2013年3月18日,85岁的他与世长辞。
 

责任编辑:谢星【收藏】
上一篇:台当局否认有60人服务陈水扁 称其自付医疗费用
下一篇:诺奖得主库切将与莫言等切磋文学 对爱好者开放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