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温州一座断桥烂尾14年 官方称将拆除断桥建新桥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3-03 13:07:50  来源:现代金报  


  市民朱某向本报反映,上世纪90年代末,温州市瓯海区南湖村三千来户村民,为去温州市区不用绕道,由村干部牵头,村民自筹资金,建一座造价近100万元的桥梁。遗憾的是造到最后一节桥板时遇到问题,至今该桥梁已被搁置了14年。

  瓯海区梧白科技城管委会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搁置多年的断桥将拆除,在原址再建一条桥梁,该项目将于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期两年。

  [现场目击]

  桥身被封,桥体残破不堪

  2月28日,记者来到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南湖村陈庄自然村。

  一位村民带着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断桥”。记者目测,已建成的桥面长70多米,宽约10米。记者注意到,“断桥”桥体残破,桥墩上杂草丛生。该桥南北走向,桥下有条小河。其南端已与陈庄自然村接通,靠近北面梧田街道霞王村的一段桥面没有接通,桥身的断面处已用1米高的水泥墙封住。

  该村民告诉记者,该“断桥”当年在造到距对岸霞王村约10米时便停工了,距今已有14年左右。

  [记者调查]

  交通不便,村民集资百万造桥

  在村民的帮忙下,记者来到南湖村陈庄自然村67号,当年造桥时担任该村老书记的朱光庆家中。

  据朱光庆介绍,南湖村共有3000来户,陈庄自然村有100多户。改革开放以来,南湖村挨家挨户都干起了粉碎废料重熔再次利用的工作,来往客商很多。但南湖村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去温州市区必须从104国道绕道。

  “1999年,我担任村书记,秉着致富为民的思想,计划建一座通往龙霞南路的桥。桥建好后,村民去温州市区便可以少绕一半多的路程。这个事情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仅陈庄自然村100户就筹资10多万,整个南湖村3000来户,大家你几千我几千地凑齐了近百万元资金,便开始造桥”。

  搁置14年,富裕村变后进村

  据朱光庆介绍,该桥南面为南湖村,北面就是霞王村,“在造桥之初没有与霞王村进行协商,这确实是我们村考虑不周。从而导致桥造到最后一截与霞王村连接时,遇到霞王村民强烈反对。当年霞王村要求我们村补偿他们村5亩地,才同意接通这条桥。双方多次商量沟通后都没有结果,造桥的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没想到这一搁就是14年。”

  他告诉记者:“断桥后,虽有部门出面就补偿问题与霞王村做过协调工作,可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他很遗憾地告诉记者,南湖村在改革开放后,挨家挨户都干起了粉碎废料重熔再次利用行业,村民算是富裕。但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南湖村的发展后劲,目前南湖村的经济已明显落后于周边的村庄。

  [部门回应]

  将建新桥,耗资百万断桥将被拆 就“断桥”一事记者采访了瓯海区梧白科技城管委会副书记贾潘明。他告诉记者,自己调到目前的岗位时间不久,该桥为何搁置这么多年的具体原因他不是很了解。

  他告诉记者,这座断桥已经列入龙霞路延伸段第一期项目内容,根据勘察情况,该桥已达不到设计规划等相关标准,所以决定将其拆除,并在其原址上建造一座宽敞的新桥。目前有关新建桥梁的征地和资金筹备等工作瓯海区都已落实到相关部门,该项目将于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期两年。

  断桥令人心碎

  西湖断桥美得令人心醉,温州瓯海的这座断桥却让人心碎。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瓯海断桥下的这条小河虽算不上“天堑”,却是南湖村村民致富的绊脚石。14年了,凝聚着3000多户村民致富梦的桥还在那儿断着,一度“算是富裕”的南湖村受此拖累,也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后进村。

  我们不禁要问,这14年,面对断桥,有关部门都在干些什么?

  断桥为何而断?其原因在于两个村庄之间对补偿问题存在分歧。有关部门虽然也曾协调过这个问题,但为何在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之前,就任其“不了了之”?这样的“协调工作”算不算敷衍塞责?

  还有,据说断桥将被拆除 ,其原因在于“该桥已达不到设计规划等相关标准”。为何有关职能部门在该桥施工之初不及时介入监管?倘若该桥当初顺利建成并通车,然后因质量问题引发垮塌等事故,有关部门有何颜面再见南湖村父老?

  断桥一头连接的是民生,一头连接的是民心。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承诺重建的新桥,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不是给他们增添新的经济负担。


责任编辑:邹亚平【收藏】
上一篇:女农民工代表为参加两会给6个月大女儿断奶
下一篇:计生委研究所所长建议可以开始逐步放开二胎生育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