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暾和中国地震局原本在各自研发着地震预警系统,但在云南巧家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和高新所关于地震预警技术的路线图之争,开始浮出水面。
通过媒体报道,外界很容易观察到两者的区别:中国地震局的系统尚未获得科技部专家组认可,尚未进行大范围地震预警试验;王暾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建设方案,目前的台站数量超过700个,覆盖国土面积接近25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震局宣布将用5年时间,耗资20亿元在全国布局5000个地震预警台站后,王暾的高新所公开表示若使用他们的技术布局5000个台站将在1年内完成,费用仅需三分之一。
面对外界的质疑,金星表示,福建省是属于东南沿海的地震多发带,4级左右的地震从2006年开始,发生了11次,因此中国地震局选择福建省进行地震试验,是有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金星认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制和应用不能一味模仿国外。如果中国模仿日本建设地震预警监测台网,意味着需要在全国布设26000个地震监测台站,国力恐不能承受。”
而陈会忠解释是,选择福建的原因是“有能力承受负担”。事实上,和国家地震局建立的“综合性台站”相比,王暾的地震预警台站被一些业内人士评论为“比较简单的设备”:“他的设备就是简易的加速度计,嵌入式转换器,相关电脑设备,成本并不高,仅能进行地震预警,而非如福建局的台站,可以承担预警,速报,观测等多种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王暾的团队并无官方背景,但在其团队背后,科技部、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据已经公布的数字,五年内高新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且四川省政府出面亦对王暾的研究工作表达了支持态度。
尽管官民的地震预警路线图之争,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商业运用方面观察,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若王暾的预警技术被国家有关方面认可,那么将出现巨大的产业机会。
王暾并不回避这一话题,事实上,在成都高新减灾所之外,其还拥有一个公司实体,其经营范围为地震预警仪器。
比如,高新所还为国内仅有的两个正式地震预警系统项目四川省成都市和安徽省滁州市地震预警系统项目提供了核心技术和设备。
但王暾表示,“目前整个高新减灾所的50余人中,除了3名行政人员外,其余全部是科研人员,我们没有销售团队”。
或许,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路线,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这一切只能让时间来证明。(李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