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当职业、长相一般、不是“啃老族”、最好是大学毕业生……这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三塔镇姜老庄村民姜桂峰对未来女婿的要求。
围绕这些并不算苛刻的条件,姜桂峰年仅24岁的女儿小玉(化名)从春节前2月6日回到家到2月15日,接连相亲了7次,在当地,这种密集的相亲频率并不算太高,“我们隔壁村一个25岁男孩2年内相亲了近70次,都是被家长催的。”小玉说。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某个地域独有,对此,一个流行词——“被催族”走红网络,意指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还没有成家立业,被父母或亲人催促的人群。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父母的要求。
小玉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房子建好了、手里有一定的余钱,父辈们不再为生计发愁,开始把目光往孩子身上转移,小玉和她22岁的弟弟就是受到家长“高度关注”的对象。“从我计划回来的那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十里八村张罗着为我和弟弟找相亲对象,而且经常是‘突然袭击’。”
小玉在上海一家电话营销公司担任培训师工作,算得上城市“白领”一族,但平时工作环境很简单,接触的男同事大多是自己的学生,比自己优秀的男同事又都已经结婚或找到对象,为此,小玉的婚姻大事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
2月6日从上海回到家过春节的当天,小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父母安排见了春节期间的第一个相亲对象,一个临近村庄的年轻小伙子,在上海做贩卖蔬菜的生意。“染了一头黄发,还不爱说话,对于有些话唠的我,实在难以交流。”性格开朗、口才也不错的小玉第一次相亲失败。
为了让女儿尽快找到如意郎君,姜桂峰春节期间不停得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为小玉张罗相亲对象,“现在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很多,大多数都在外自由恋爱,找到了女朋友,年轻小伙子少,优秀的更是稀有。”谈起一双儿女的婚姻大事,姜桂峰叹息连连。
今年春节刚过,大年初一,又一个相亲对象被媒人领到了小玉家,这次是一个在工厂做印刷工作的小伙子,“这个长相还不错,但就是太能说了,见谁都主动说话,而且说个不停,让人无法插话。”更令大家无奈的是,这个小伙子接到父母强硬要求——不把女孩追到手,没有相亲成功,就不许回家。于是,这个大专学历的小伙子上演了“赖皮”的一幕,如果小玉不答应就不离开,“轻浮”、“赖皮”的形象让小玉和家人印象深刻,相亲结果可想而知。
“实在不想相亲,但又不能惹父母生气,只好硬着头皮上!”小玉回家过春节期间,其中1周时间接连见了7个男孩,2月15日当天连续见了2个男孩。他们中有做蔬菜生意的、做鱼生意的、在工厂上班的,在家帮助父母经营养鸡场的,还有动漫设计师,“不是大学毕业生的,依靠富裕家庭生活的小伙子,我父母还不太感冒,觉得自己是大专生的女儿吃亏了。”为此,小玉匆忙定了2月17日离家的火车票,“这个春节过得很累,我一心想想逃离家里和父母的唠叨催促。”
其实,除了婚姻,拼学历、换工作、涨工资、生孩子成了“被催族”PK“别人家的孩子”的四大内容,基本都是以“被催族”“悲催”收场,而且已成为城乡都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
学习、求职还能“突击”,可“被催族”的婚姻如何在短时间内催成正果?“我今年第一次被父母如此催促着找对象,我们隔壁村庄的一个小伙子2年见过了大约70个女孩,有的是自己看不上,有的是自己不被待见。”小玉说,现在乡村年轻人外出务工,都有一定的事业基础,有的学历还不低,总是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别催族”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城市,在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的乡村甚至更为突出,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婚姻大事也开始讲求条件和质量,不仅是简单的“生儿育女”。有专家表示,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长辈与晚辈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比较欠缺,尤其在婚恋、生育问题上,长辈对晚辈往往干预过多,难免会引起晚辈的逆反心理,隔代之间的沟通技巧急需提高。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