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向幸福出发——雷山实施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2-27 10:56:46  来源:  


  “党的政策好,公路修到家,危改得补助,种田得直补,增收有门路……”在蛇年元宵节花灯大赛上,雷山县农民自编自唱的“现代版”,唱出了幸福生活,也诠释了雷山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带来的福址。

  增收有门路

  “照相这门技术活,加上刺绣手艺,月收入在7000元左右哦。”2月26日,谈起西江旅游开发带来的实惠,张芬喜形于色。

  西江苗寨妇女张芬在观景台经营一家数码快照店外,空休时搞手工刺绣赚“外快”。她笑着说,在家创业暨挣到了钱,还能照顾父母子女。

  实现农民增收是雷山县委、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第一要义。该县立足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茶叶、天麻、特色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广开门路实现农民创业,多渠道力促农民增收。2013年,该县建有茶园10万亩,去年实现茶叶产值达4.2亿元, 种植茶叶农户达1.05万户、4.7万人。接待游客6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91亿元,全县有农家乐328户,拥有接待床位近3500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目前,该县以旅游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民增收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5元,同比增长23.8%。

  大病有救助

  “我能活着,全靠政府!”蔡认群遇人就夸县实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程给她的新生。

  67岁的丹江镇长丰村村民妇女蔡认群,2011年2月因患上甲状腺恶性肿瘤,住院治疗,共花去医疗费十多万元,除新农合报销4.8万元外,县民政部门给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3.1万元。

  该县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于去年8月开始启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设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救助对象为因患重特大疾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较大的住院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的城乡困难家庭人员,一次救助数额最高可达10万元。据了解,目前雷山县发放重特大疾病救助金116.54万元,救助对象达242人,切实让特重大病患者得到实惠。

  安居有保障

  “春节过得好安逸!”今年春节,对于63岁的西江镇麻料村民潘寅学来说是最幸福的啦,弄头150斤的大肥猪,特邀亲戚好友来贺一贺他的新房。换是往年,由于居住的40个平方米的房子又窄又黑,见到客人就躲,更别说请客吃饭。去年他家获得2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自筹1万多元,把多年前立成架的房屋盖得严严实实,高高兴兴过春节。

  去年,该县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对郎德镇郎德村、丹江镇乌东村和大塘乡新桥村3个“苗乡十韵”的村寨和公路沿线及旅游村寨的危房进行改造,年底已全部通过验收,在春节期间,3559户农户住进温暖的家。据悉,自2009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2万户,实施3020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惠及群众4万余人,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逐步得到改善。

  如今,走进雷山村寨,昔日的茅草房、木皮屋已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映衬在青山绿水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传承有阵地

  唱古歌和迎宾仪式是西江村82岁侯天祥每天要做的工作,精神矍铄的侯大爷还有个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古歌传承,看到传唱古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侯大爷乐此不疲。

  “现在条件好了,建有文化场所,文化传承就有了载体。”西江镇文化站负责人说。

  近年来,该县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西江苗族博物馆、雷山银饰剌绣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和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在县城兴建大型的民族文化广场和木鼓广场。先后建成了9个乡镇文化站、41个村级农家书屋、151个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16个农民文化家园、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村村寨寨基本建有“芦笙场、木鼓场”,100余支的民间文化艺术团活跃在乡村。

  文化场所建起来,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打麻将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邻居间纠纷少了,讲奉献比文明的多了,谋发展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了。(潘国雄)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黎平节后从源头上整治作风建设
下一篇: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高 家门口再就业形势好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