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里乡高文村的潘跃财在查看自己的农低保存折
谁是低保户 村民自己说了算
从江县翠里乡高文村是一个壮族村寨,1月15日上午,记者走进这个山环水绕的壮乡。
68岁的壮族老人梁治祥,前些年老两口曾先后生过一场大病,老伴腿部还落下了残疾,体弱多病的老两口和儿子儿媳一起过,已经连续享受了3年低保。今年1月,梁治祥再次被评为低保户,不同的是,这次是全村群众代表投票选的他。
“村干部拿着票箱分头到老百姓家征询意见。我也有这个权利,也郑重地投了一票!”梁治祥告诉记者,他家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村低保,保障额度逐年提高。“2010年,俺们一家6口每季度只拿750元低保金,去年就涨到了1139元。今年一季度的保障金马上就发下来了,听说还将有所增加!”梁治祥高兴地说。
与梁治祥家不同的是,同村的文远富家现在已经不再领低保了。作为双女户的文远富家以前也比较贫困,人多田少,时常缺油少盐,粮食有时还不够吃。文远富告诉记者:“我家2009年开始领低保,县里推行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教我种上椪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变好了,现在没用领低保我们家也比过去生活的更好了。”
记者了解到,按照从江县农村低保评议要求,农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570元的家庭可以申请低保。但是一旦申请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或另有其他村民致贫,下一年度低保户就要重新接受评议。
“谁是低保户,群众说了算。但是低保户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低保评议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从江县救助局长吴森表示,动态评议可以保证低保工作公正、准确。
翠里乡高华村的赵成胜一家晚饭桌上有了肉
“低保让我们吃上了肉”
翠里乡高华村是一个瑶族聚居村,有名的瑶浴就是由这里勤劳的瑶族同胞发明创造出来的。1月15日下午,记者冒雨赶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到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云遮雾绕有如仙境般的美丽瑶寨。
赵成胜一家是高华村的一个低保户。赵成胜今年40岁了,夫妻两都在家务农。赵成胜15岁的大女儿赵仙洁正在读初三,小女儿赵秋洁现在乡里上小学三年级。一家四口的经济来源,除了赵成胜在农闲时打打零工挣点钱,亲戚朋友接济,就是民政发放的低保金。
谈起来过日子,赵成胜叹气:“压力大啊!”
由于田地少,庄稼收成也不多,他家的粮食在风调雨顺的年头还可以基本够吃。“以前我们主要就靠种田,几乎没什么其他经济收入,只能勉强够一家子吃饭,生活很苦,油盐时常短缺,还得支持孩子们上学,负担很重。”赵成胜说,“2011年我们家得了低保后,每个季度可以领到700多块钱的补助,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些钱可以让我们买得起油盐了,还能给作孩子学习生活费用,不时买点肉改善孩子营养。”
聊起低保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赵仙洁和赵秋洁两姐妹说:“领到低保后,爸妈隔几天都会买点肉给我们吃了。”
2012年4月,赵成胜一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建起了两间瑶浴浴洗室。他告诉记者,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来也能有100多块钱的收入,生活现在好过多了。
据介绍,目前翠里瑶族壮族乡全乡享受低保共1115户3221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2792368元。
记者在高文村与梁治祥一家拉家常话小康
创新救助形式 确保应保尽保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前,农村低保户申请程序首先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后,先经党代表、人大代表、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随后经过乡镇农低保办复核、公示,最后报县民政局审批。“民主评议制度”这一环节增加在村级评议中,参加评议的村民代表不得少于评议小组人数的50%,得票数超过到会代表半数的人员方可获得低保申报资格。这一制度的实施,相当于在原本就很严格的审批程序上又增加了一把“安全锁”。
农村低保工作事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管理难度较高。从江县全面推广推行低保规范化建设方面探索的“民主评议制度”的经验做法,让低保阳光普照农村困难群众。(记者 顾慧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