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旅游产业的一大尴尬民族特色工种培训“黑户”何时能转正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2-21 09:48:24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就业局副局长王金召常常陷入郁闷之中:许多县市就业局来人找他,恳求支持民族特色工种培训经费,他总是在尽可能满足基层要求时,又总是抱着“将错就错”的心态,心有余悸地叮咛说:“你们对经费列表别出错啊,否则我背不起啊!”

  人称“东方奥地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黔东南,其千姿百态、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已成为独特品牌享誉中外。特别是,该州民族特色产品多种多样,畅销全球十多个国家,其工种有民族刺绣、银饰制作、民族工艺品制作、蜡染、手工造纸、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医药保健等7大项。因此,搞好民族特色工种培训,对于发展旅游富民兴州,意义非同寻常。

  但是,该州地方民族特色工种培训,却在上级政策面前遇上了“天花板”--本州特色工种不符合国家和省职业技能标准的工种,至今还是“黑户口”。2005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规定,享有专项资金支持的职能培训,共达91项300多种,贵州省也比照明确了252个,黔东南的民族特色工种都榜上无名。无奈之下,地方财力拮据的黔东南只好打政策擦边球,在申报和民族特色工种培训开班时,将“黑户口”漂红:套上省里文件规定的相近专业,如把刺绣申报为缝纫工,把银饰制作申报为工艺品雕刻工,好获得中央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聊解无米之炊”。至于民族工艺品制作、蜡染、手工造纸、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医药保健,则无法展开就业培训。但是,王金召们还是忐忑不安:要是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前述两项培训就不符合专项资金支出范围,需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如被相关部门审查发现,轻则收回资金,重则遭受处罚。近年,该州鉴于特色工种培训步伐缓慢,为破解政策壁垒,曾向上级提出增设民族特色工种培训的建议,至今未获答复。

  同时,国家规定的培训师资的政策,也对该州特色工种培训形成制约瓶颈。上级文件规定“理论教师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教师上岗资格条件,实操老师应具有中专或技校以上文化程度并与其教学岗位相应原技术等级及教师上岗资格条件”。这种标准与基层实际脱节,以致许多具有真才实学和实践经验的民间艺人乃至大师,因为达不到红头文件要求,缺少一纸证书,在政府组织的职能培训领域也成了“黑户口”,不能昂首挺胸地外出讲课培训和招收学徒,极大地制约了特色工种培训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黔东南在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发展战略中,极需发展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从而带动餐饮住宿、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歌舞表演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据统计,目前该州民族特色工种从业人员15000人,仅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全寨从事民族工艺品制作就达97户224人,民族歌舞表演从业人员550人,年人均纯收入达35000多元。有关人士预测,如果特色工种培训能够大范围展开,十年之内,全州民族特色工种从业人员,可由目前的15000人增加到60000人以上,年创纯收入24亿元,年创产值90多亿元。

  采访所及,黔东南无论官员还是农民群众,都对记者表达了一个期望:建议国家和省里尽快调适政策,将民族特色工种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并扶持打造一批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同时对师资要求也应适当降低标准。

  值得一提是,记者在贵州省其它市州采访中,也不时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声。(陈祖 陈大鹏)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州文明办考察红花岗区“双创一巩固”工作
下一篇:锦屏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胜利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