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文化开启旅游“富矿”——雷山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经济转型新观察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0-31 09:56:35  来源:  


  今年以来,雷山以独特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旅游收入赚得盆满钵盈。截止9月,该县接待游客377.9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38.4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8.19%和245.72%,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创历史新高。

  十年前,旅游收入对于雷山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如今却成为了雷山人民最热门的话题。

  雷山之变,变源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征程,雷山县委、政府决策层审时度势,坚持先行先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做足苗文化“文章”,走出一条具有雷山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后发赶超之路。

  开启文化旅游资源“基因库”

  吊脚楼、风雨桥、苗族歌舞、银饰、剌绣,雷山2000多年苗族文化有形标识。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遗风在这里依稀可见。素有“天然民族博物馆”美誉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清末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乡——郎德上寨等,构筑了绚丽多姿、多元唯一的文化旅游资源“基因库”。

  以节搭台,开启苗文化资源“基因库”。雷山自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苗年活动,诚邀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外的苗族同胞参与,共同分享苗族文化盛宴,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等苗族文化体系在世人眼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不断提高雷山对外宣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苗文化,让世界了解雷山,让雷山走出深山迈向世界,成为推动雷山经济转型强劲引擎。

  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

  文化是神,旅游是形,神形兼备,才具恒久的魅力,才有坚挺的实力,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雷山“转方式、优结构、强产业、增就业”新引擎。

  该县坚持哪里有苗文化,旅游开发就跟到哪里;哪里搞旅游开发,苗文化就在那里得到挖掘、传承与保护,实现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共生耦合、同频共振。目前,该县的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大塘新桥水上粮仓、麻料银匠村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声名雀起。同时,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仰阿莎和苗族贾理等13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该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新路径。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长78.5%;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长90.3%。西江苗寨80%的村民参与旅游开发,涌现出李珍、李光雄等一批农家乐和银饰加工典型代表,带动了一批种养殖农户。去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240.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2亿元。目前,全县有农家乐318户,拥有接待床位近3000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直接和间接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州银行卡发卡突破400万张 实现刷卡消费54.57亿元
下一篇:侗族小歌手赴京为“十八大”放歌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