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中,斗牛败了,夺路狂奔…… 李显波 摄
细心呵护斗牛 吴如雄 摄
准备给即将征战的斗牛喂鸡蛋 吴如雄 摄
在凯里,以饲养斗牛闻名的苗家汉子勇锐,当地人称他为“牛魔王”。20多年来,勇锐饲养了一共20多头斗牛,这些取名为“铜锤”、“神斧”的斗牛,近年来在凯里、雷山、天柱、贵阳、铜仁等地战场上多次“披挂”,享誉八方。今年5月19日,在贵阳举办的西南牛王争霸赛,他的“神斧”斗牛力克群雄,最终夺冠,赢得了3万元大奖。
46岁的勇锐说,养一头斗牛的成本一年要2到3万元,饲养斗牛有四个环节,分为选牛、养牛、驯牛与斗牛。选牛民间有“十看”,即看眼、看角、看毛、看脚等;养牛要给它充足的食料,每天100斤草、30斤米糠、15斤苞谷面,牛舍要干燥通风,蚊虫要少;驯牛分为身体训练与心里素质训练两种,即每天要牵它爬坡下坎几公里,每天要让它滚一次泥塘、泡一次澡,经常要与它说说话交流一番,经常拉它到比赛场边去“见见世面”,看同伴如何争斗等;斗牛环节,征战前一周,必须要为牛减少粗食料,喂些糯米饭、甜酒及鸡蛋。上战场时,还得备些消炎止痛的草药,以备受伤时用。
“许多人来看斗牛,并不知道斗牛打斗是有套路的。”勇锐说,斗牛捉对厮杀打斗的招数分为碰、抠眼、抠腮、抠喉、抠角及游击等,一头斗牛看其擅长哪类就分为哪类,如碰牛、抠眼牛、游击牛等。比赛规则分拉脚与不拉脚两种方式,即不拉脚是一打到底,落逃者为败;拉脚是限定6分钟内,后由裁判来裁定输赢。
据了解,勇锐不仅是个饲养斗牛的行家,在当地还是一个著名的斗牛比赛解说人,比赛场上其诙谐幽默解说,常常博得看客们捧腹大笑。前不久,在斗牛界享有一定声誉的勇锐,被凯里市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牛惟一传承人。
勇锐说,黔东南少数民族群众爱斗牛,以水牯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他们敬牛爱牛拜牛的民族特性,斗牛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吴如雄)
延伸阅读 独特的民俗文化
勇锐的老家在凯里舟溪,当地苗家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芦笙会,芦笙会上最重要的看点就是看“牛打架”。在30多年前,舟溪镇上每个寨子或每个生产队,都要集体饲养最少一头“公牛”(公共的牛)”。每逢大小节日,“公牛”要去征战时,整个寨子关门闭户,群众们都要前呼后拥跑去为自己寨上的“公牛”助威。赢了,全寨杀猪宰羊庆贺,个个欢喜雀跃……
这种苗家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场景,勇锐年年都会看到,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他认为养一头常胜的斗牛能给他荣誉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勇锐参加了工作,强烈的荣誉感,促使他在工作后开始饲养斗牛。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