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理,迅速排除堰塞湖险情
得知岑巩县发生“6.29”大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后,国家、省、州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抢险救灾战斗中。
通过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灾区群众得到了及时疏散安置,堰塞湖得到科学有效泄洪,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自然灾害发生后,黔东南州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赴灾区一线,坐阵指挥,慰问灾民,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斗志、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同时,及时成立了“6o29”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其临时党委,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抢险救灾组、险情排除组、专家技术组、医疗救护组、转移安置组、交通及现场秩序维护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组、群众工作组等工作组,及时有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州县联动,军民配合。州、县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由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临时党委统一指挥,统一调配,在抢险救灾一线,军民配合,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干警以最快速度投入抢险救灾,他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敢打硬仗、争当先锋,争分夺秒地为群众抢运物资,运输、安装排洪管道,确保堰塞湖顺利引流。
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在抢险救灾中,国家和省级相关专家集中“会诊”、现场抢险作业,以专家科学认定为依据,发扬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专家意见。国家防总、省国土厅、水利厅等相关专家不惧个人安危,奔赴一线查看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堰塞湖险情集中进行“会诊”,制定除险方案,使堰塞湖安全排洪,消除了隐患。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坚持科学、安全原则进行作业,切实加强对现场的禁戒、观测、观察,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警戒区,在滑坡体周围和地表裂缝之间,设置了自动报警器,建立了观测网点,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定时对监测点进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第一时间撤离施工作业人员,确保安全。同时,该县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坚持天气检测,做到防范于未然,据气象检测显示,未来5天内没有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有利于抢险救灾,始终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长短结合,近思远虑。在对这次地质灾害的除险工作中,既首先考虑险情的及时排除,又着眼长远统筹考虑灾后重建和滑坡体的永久性治理规划,同时对灾区的长远发展也作了通盘考虑。
开放宣传,信息快报。本次地质灾害及抢险救灾工作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新社、贵州电视台等30余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该县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做好新闻媒体的接洽和服务工作,主动迎请媒体进入现场采访报道,及时主动提供采访线索,因此,得以充分宣传当地党委政府抢险救灾保民生的强劲措施、有益经验和先进典型。灾情发生后,岑巩县委宣传部及时制定了《岑巩县思阳镇“6.29”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实施方案》,成立了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领导小组,设立了临时新闻中心、新闻采集组和新闻报送组,重点对本次地质灾害发生、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和抢险救灾事态发展等情况进行宣传报道。7月1日上午,该县召开了“6.29”特大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第一次新闻发布会,7月4日下午又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目前,共报送和报道有关救灾的信息120期,各类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刊播和转载相关信息近800万次。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