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杨刚在第70届日本东京国际秋季博览会上与日本株氏会社重要成员小山·勇合影
2011年5月4日,杨刚参加香港贸易活动周商品展出时,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兴致勃勃地观看杨刚砚雕展品
大型石雕作品:九龙护中华
杨刚在工作
(二)
一次偶然的机会,将杨刚推进了人生大舞台,在这里,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砚雕艺术,一次突发奇想的创举,将他推上了雕艺界一座高峰。
1998年2月,湖南省芷江县明山石雕工艺厂厂长肖云,到岑巩县工艺美术厂考察交流,对思砚古朴的雕艺很感兴趣,要求岑巩方面派出工人到自己厂里交流献艺。杨刚幸运地成为四个交流人员之一。
来到芷江,杨刚眼界大开,兴奋不已。这里云集了广东端砚、江西歙砚、山西澄泥砚和四川苴却砚的能工巧匠们。为将芷江沅州砚发扬光大,占据高端市场,厂方不惜重金,从全国名砚之乡请来能工巧匠进厂献艺,吸纳中国众砚雕艺之长。
杨刚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他想方设法抓紧时间向身边的师傅们求教。他热情大方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思砚雕艺毫无保留地向别人交流传授,赢得了砚友的好感,并从对方身上学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技艺。经过两年多的潜心苦练,凭着自己过人的悟性,杨刚已经取得众家之长,逐步出人头地。
交流期满,厂方看到杨刚年轻有悟性,发展潜力大,就出高薪将他留在厂里当师傅,月资4000多元。
2000年下半年,杨刚因水土不服回家休养。时逢油菜花开的春天,农村大忙。杨刚就帮父亲上山放牛,趁机用背篓背着砚石悄悄地钻进油菜林中雕琢石砚。
一天,他看到自家墙壁上挂着金黄的大簸箕,突发奇想:要是能在石头上雕出簸箕来,那效果一定不错。经过短暂构思后,他就在玉带石上雕琢起来,白天躲在油菜林里干,晚上就在自家后院干。看到这番景象,人家就送给杨刚一个绰号--“砚痴!”
没多久,他人生的第一件颠峰之作“竹簸箕·高山葡萄茶盘”惊艳出世了。2001年3月,杨刚将这件得意之作拿到湖南比赛,在省会长沙捧回了最高奖--金奖。领奖回来,厂家立即出资万元收购了他的作品、奖牌和证书。
“那时自己真不懂事,家里两个弟弟又盼钱上学,就这样处理了自己的成果。”直到现在,杨刚还有些后悔当初的行为。
在石头上雕刻簸箕,杨刚开了先河。他的创意,很快被芷江和岑巩两地的砚雕工人们效仿,并成为一种时尚。杨刚说:“这款砚品很有观赏收藏价值,在市场上卖得很火。岑巩县思阳镇平坝村一个叫杨昌树的,光打簸箕就打出了一幢小洋楼。”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