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讯 (张维军)今年以来,岑巩县注溪乡周坪村的岩湾、大竹山和虎坳3个村民组的50户人家(228人),自发筹集资金30万元,征用4公里外靠近公路的2座荒山,齐心协力削平了2个山头,平整出宅基地13500平方米,不占一分耕地建设新家园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已过婚龄青年,娶不上老婆
“不是说笑话,现在我们寨上已用不着再搞计划生育了!近年来,光虎坳组180余人中就有10来个已过婚龄的青年男子,因寨子条件差而娶不上老婆。”村民黄光建说,他在贵阳打工的大儿子,30多岁了,好不容易谈了一个女朋友,今年初的一天,儿子引来准媳妇到家中住了一宿,由于环境恶劣,准媳妇一语不发,次日天麻麻亮起床后便溜走了。
走进周坪村,笔者看见,这3个村民组分散居住在3座大山的半山腰上(见图),四周被群山紧紧围困,离公路最近的岩湾寨,彼此行程约2、3公里,最远的大竹山,距公路有7、8公里。村民的田土主要集中在4公里外的山下。
注溪乡政府副乡长刘良海介绍,这里地质情况特殊,属堆积型页岩粘土,结构松散,在雨水作用下容易滑坡造成地质灾害。另外,村中水源匮乏,一遇干旱,人畜饮水紧张,有时一早上才挑回半桶水。由于环境条件恶劣,群众发家致富举步维艰。“多年来,我们移民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黄光建说。
群众全票通过搬出大山
现年32岁的彭昌智,是岩湾寨最早移民出来的、并创业发家致富的村民之一。
彭昌智称,1998年春天,一场春雨造成滑坡,打烂了他家的房子,从此他们一家六兄弟就移民在4公里处的岑(巩)石(阡)公路旁“安营扎寨”,种起了100亩金秋梨。自2004年后,年创收入10余万元。同年初,六兄弟又合力贷款投资办水厂,目前年创收入100余万元,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他们一家自岩湾寨“拜拜”后,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金光大道”。彭家兄弟因此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大老板”,也成了全县的创业明星。
走出困境的彭昌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仍然守望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他希望说服群众像自己一样,冲破重围,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年1月22日,彭昌智带着自己的美好憧憬,走进三个寨子做群众移民搬迁的思想工作。殊不知,彭昌智的想法与群众一拍即合,竟顺利获得村民“全票通过”。随后,彭昌智与村里协调,打算征用同村的土地建房。他的要求当即得到村里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宏伟蓝图初显雏形
3月初的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彭昌智的倡导下,按照群众的统一意见,他们决定将新家园住址选定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较近的桐子湾的2座荒山上。于是,村人们开始投入了紧张的施工建设中,每个人都在心里绘制着他们未来“移民新村”的美丽图画。
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岩湾、大竹山和虎坳三个村民组的50户群众,将外出幸苦打工、或卖鸡卖牲畜等积攒下的30万元集资款,请来挖掘机,推平了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运了10多万方土石,最终平整好了他们“美丽新家园”的宅基地(见图)。
目前,50户群众按照每户96平方米的面积,采用抓阄的方式,在这里落实了各自建房的位置。“还有20户目前没条件搬迁的,我们预计用不了几年时间,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帮助他们迁出来的。”彭昌智说,群众这种“愚么移山”的行动,当地党委政府获悉后,已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指导帮助村民们做了很多工作。
新区建设要花10年
采访中,刘良海告诉笔者说,岩湾等3个村民的这一不占用一分田土,追求美好生活的创举,着实令人感动,注溪乡党委政府获悉后,主要负责人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此事达成共识,并派出乡党委政府干部,与该县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去进行汇报,争取得到上级的资助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以期早日帮助村民们移民成功。
站在平整好的宅基地上,彭昌智左手岔着腰,面带笑容说,新区目前安排的是有条件搬迁的50户人家,总共4排,统一设计成两楼一底的砖房,其中设计有花园、一个群众活动中心和一个篮球场。
“新区旁边修建两排现代化养猪场,田里统一搞经济效益高的杂稻制种,山上种植文旦柚、金秋梨等特色水果,要让群众迁得出、住得稳、能致富。我们预计花上10年时间达到这一目标!”彭昌智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