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 目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剑河境内久脸村发现九股苗分迁遗址,为九股苗分迁提供了实物依据。
九股苗遗址在久脸村北面500米处的一个山梁上,由9根方形石柱得名,每根石柱代表一个分迁支系。村民吴昌魁等人说,他们五六岁时,这些石柱还有2尺高,但人们经常在石柱上紧柴刀柄和锄头,现在只能看到露出地表1到2寸的石头。
久脸苗族的分迁,是因为寨子人口过多,为缓解生存压力,于是召开各大家族会议,杀牛议事,商量分迁。
在九股苗遗址能望见的范围内,把南东寨屋背划为“九股祭祖山”;把南甲寨屋背坡划为“九股祭祖土”;把紧邻遗址北面的一丘田(约5亩),划为“九股祭祖田”,属台江县南宫乡张氏家族管辖。由张氏先祖“金九播”在南西山栽9个石柱象征9大支系。
据台江张家寨张志豪调查,张氏家族迁入剑河境内(昂英→久脸→)的苗族距今约有120多代,相当于夏朝时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剑河县志的调查人员通过对九股苗“西”支的考证,“西”支从久脸迁到党奉后,又经过多次分迁,历42代到温泉张往沟,约过了1000多年。
随后,三普小组又查看了久脸南面0.5公里之外的3处遗址。一处叫党固(意为踩芦笙的地方),党固有两处场地,一处是芦笙场,一处是摆长桌待客吃饭的地方,相距较近。一处叫松计,“计”是有风、吹木叶之意,是古人游方的场所。一处叫松女西丢(意为山坳上的斗牛坪)。这3处遗址分别相距0.5公里左右,呈三角形分布。专家推断,当年这里的场面十分热闹和盛大。
当时的九股苗分迁后,又经过多次分迁,现已分布在黔东南的9个县里,占黔东南苗族人口的一半。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