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大学生新一线城市就业调查:本科生平均月薪4217元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7-08-04 09:3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段时间,中国“新一线”城市的“抢人才大战”被媒体聚焦。那么,与一线城市相比,中国大学毕业生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新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凸显

  ——吸引大学生就业比例上升明显

  “新一线”城市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衍生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由媒体于2013年首次提出,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选出。

  上述报告选取的“新一线”城市有13个,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

  根据麦可思的统计数据,2016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3%,高于2015届毕业生1个百分点;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4%,低于2015届毕业生2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20%,高于2015届毕业生3个百分点;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为17%,低于2015届毕业生2个百分点。

  “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如何?

  ——满意度连续三年上升但仍低于一线城市

  不仅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在升高,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至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也连续3年上升。

  不过,从就业满意度上观察,目前,“新一线”城市仍整体低于一线城市。

  2014至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满意度为60%、62%、66%,比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分别低5个、4个、4个百分点。2014至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满意度为59%、61%、63%,比一线城市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1个、2个、1个百分点。

  报告将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与一线城市就业的“不满意”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因“收入低”对就业不满的比例更高。

  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因“月收入低”(68%)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比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高4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因“月收入低”(65%)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比一线城市高职高专毕业生高2个百分点。

  “新一线”城市的待遇如何?

  ——本科生平均月薪4217元比一线城市低1220元

  对于毕业生的收入,上述报告也进行了对比。2014至2016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与一线城市工作的月收入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月收入始终低于一线城市。

  其中,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平均月收入为4217元,比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低1220元。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平均月收入为3705元,比一线城市高职高专毕业生低731元。

  除了“月收入低”这一因素外,以本科生为例,导致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满意”的原因还包括“加班太多”和“工作环境条件不好”等。

  “新一线”城市更能吸引“创客”

  ——教育业、零售商业成为创业较集中的行业

  虽然大学生在“新一线”城市工作的就业满意度和月收入均低于一线城市毕业生,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环境和机遇可能更好一些。

  调查显示,2014至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0%、2.2%、2.1%,比在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分别高0.5个、0.6个、0.7个百分点。

  此外,大学毕业三年后,大学生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增长明显,且大学生在“新一线”与一线城市的自主创业比例进一步拉大。具体来看,2011至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3%、4.2%、4.1%,比在一线城市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分别高0.3个、0.7个、0.7个百分点。

  报告称,这可能与“新一线”城市的创业园区、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有关,更能获得大学生“创客”的青睐。

  调查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新一线”城市自主创业最集中的行业类,前3位分别为“教育业”(23.1%)、“零售商业”(11.7%)、“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4%)。(记者阚枫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7省市环保问题清单出炉 多地出台“土政策”干预执法
下一篇:今年工资涨多少? 9省份发布2017年工资指导线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