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托起苗乡侗寨小康梦——建州60周年黔东南扶贫攻坚回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7-08 10:09:5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李田清 王珺

  “这日子美得真像梦!”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侯天保带领员工忙前忙后,他就着自家的房子开“农家乐”,客似云来,月收入上万元。见到记者,他乐呵呵地说:“我和妻子以前靠收酒瓶、捡破烂维持生活,没想到,2008年,政府指导西江发展旅游,好日子就这么送上门来了。”据了解,2008年以前,整个西江镇只有几台劳力车。如今旅游开发,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乡创业了,有劳动力赚钱的家家有车,500多台小轿车把小北门停车场停得满满当当。

  另一边,在榕江县城丰乐小区,欢声笑语中,上学的孩子们拿着零花钱陆陆续续登上公交车;傍晚,身着传统苗装的妇女,也穿上时髦的高跟鞋喜笑颜开地跳起了广场舞。难以想象的是,他们是从月亮山腹地整村搬迁来的摆王村和摆拉村的村民,曾是最为贫困的村寨之一。如今,他们受惠于黔东南州精准扶贫政策——生态移民工程搬到了城里,在政府安排下就近就业,一下子成了城里人。

  一个个生动幸福的故事,每天都在黔东南发生;一场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托起了苗乡侗寨群众的小康梦。

  岁月峥嵘聚力攻坚结硕果

  1985年,国家制定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1986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工作的指示》,制定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目标、步骤和优惠政策,州委、州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苗乡侗寨迎来发展的春天。

  然而,黔东南山大谷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穷仍然笼罩着这片本应富饶美丽的土地。

  1994年,黔东南州共有13个县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的贫困县,其中从江、剑河、黄平、榕江、雷山、丹寨、台江7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00元,麻江、施秉、三穗、岑巩、黎平、天柱6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13个贫困县总人口297.7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8.52%。

  困难面前,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层层实行责任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因地制宜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到2000年年底,全州贫困人口减少到40.2万人,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全州13个贫困县基本实现了越温目标,基本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的7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州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任务。

  2001年至2010年,按照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至2010年)》的要求,2000年至2010年,我州扶贫工作把继续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重点。10年里,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2610.03万元,实施项目16587个,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变,增收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贫困农户的温饱基本解决,部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2010年年末,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3元。

  强势发力夯实基础为民生

  在“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将扶贫攻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全州各级各部门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自此全州吹响了扶贫攻坚集结号。

  作为贵州省扶贫重点“三片六山”中的“一片两山”地区,黔东南通过5年来的砥砺奋进,全州“十二五”扶贫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贫困人口已从167.29万人减少到8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20.6%。仅2015年就减少贫困人口21万,占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四分之一以上,3个贫困县、4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414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194元和6894元,增长10.5%和12.3%,增速分别居全省的第2位和第1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0%以上。为我州决胜“十三五”,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做到“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和“六个精准”。

  黔东南因地制宜,牢牢把握扶贫“精准”准绳。用精准扶贫个案管理“三部曲”,给出一份漂亮的答卷:第一,建档立卡,摸准扶贫对象底子,全面摸清底数。建立扶贫个案管理,成功实现精确识别、定向瞄准、差别施策。第二,分析贫困根源,制定帮扶方案。第三,“六个到村到户”,走准脱贫好路子。积极引导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针对月亮山、雷公山这“两山”扶贫攻坚主战场,州委书记李飞跃、州长冯仕文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两山”调研,研究突破“两山”贫困瓶颈方法路径。

  为确保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我州创造性出台了《关于在全州推行扶贫工作个案管理的意见》,全州4.43余万名干部与30多万贫困户100多万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实现了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全结对,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州扶贫办敢为人先,利用谷歌地球来管理扶贫项目、资金、贫困人口等,确保扶贫“靶心”精准,实现项目管理的准确化、精细化、可视化和可控化。还利用大数据,构建扶贫工作数字化管理,实现精准到户到人。

  同时,黔东南不断推进以交通、水利、信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十二五”期间建成省“678”网内的厦门至蓉城(成都)、黎平至洛香、思南至剑河、三穗至黎平、凯里至羊甲、余庆至凯里(黄平——龙场段除外)等高速公路545公里,新增黎平等8个县通高速公路,全州15个县市实现通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36.6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完成水利投资19.11亿元的7倍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279处,解决了188.44万农村人口和24.66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9.9万亩。

  瞄准靶心做强产业刨穷根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关键。作为生态之州,我州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实施整县推进扶贫工程,把制度化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结合起来,重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林业产业化扶贫和农村防火安居扶贫三大工程。

  新时期扶贫开发启动后,黔东南从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予以大力倾斜,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繁荣了农村经济,开启了群众致富的“宝库”。

  围绕“十大扶贫特色产业”,我州立足山区特点,以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为目的,在发展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草地生态牲畜业的过程中,结合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实施好粮经套作、果药套种等“短平快”项目,确保贫困地区产业实现全覆盖。

  发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下延伸,依托生态移民和农村危房改造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集中建房。同时,构建集团帮扶、雨露计划、社会帮扶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一个个山乡整体脱贫,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出现在黔东南大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双轮驱动,构建了一幅美丽的产业图景。

  对口帮扶在我州的脱贫史上可谓功不可没。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宁波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直至2013年杭州市接过帮扶任务。17年来,宁波市帮扶我州的项目共计1422个,帮扶资金41119.67万元(含物资折款)。

  新的征程催人奋进。当前,黔东南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聚焦扶贫政策、精准贫困农户、精准脱贫攻坚项目、精准脱贫攻坚资金、聚合帮扶力量,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黔东南正迈向一条高效、精准脱贫之路,不让一个贫困人群在小康路上掉队。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俄罗斯国际大马戏节凯里首秀座无虚席(图)
下一篇:见证辉煌成就 凝聚奋进力量——黔东南建州60周年成就展综述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