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国产手机售价难超3千元 网友:再贵不如加钱买苹果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7-06 09:13: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年上半年,手机市场依然风起云涌,格力、360跨界布局手机业务;乐视、小米“口水战”不断。在变幻莫测的手机市场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便是国产手机开始向中高端摸索。对此,有专家表示,出于盈利和未来战略的布局,国产手机厂商频频发布中高端机型符合占长远计划,但是现实情况是,多数品牌中高端机型市场上站不稳脚跟,最终只能降价销售,未来情况也不乐观。

  现象:手机“高价发布降价销售”情况频发

  今年上半年,随着华为Mate7的市场走俏,不少国产手机厂商都将目光瞄准了3000元档位的手机。小米Note顶配版、乐视Max最终售价都锁定在2999元;联想、OPPO和vivo等手机品牌在上半年也陆续推出了3000元档位新机型。

  鉴于上半年手机厂商的定价策略,有分析认为,国产手机厂商开始向中高端市场摸索。IDC(国际数据公司)最新的一项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上智能手机平均销售价格为192美元,而到了2015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提升至263美元,大幅增长37%。

  中国手机联盟秘书长王艳辉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对此表示,“中高端手机的利润远远大于低端手机。企业频频发布中高端手机是在‘试水’,这符合企业生存的长远考虑。”

  王艳辉说道,“中国手机市场已经过了大规模普及阶段,现在不少用户都是换机需求,这时候价格不再是用户购买手机时唯一要考虑的因素,手机厂商此举也是顺势而为。”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9亿户,1至5月净增624.5万户,仅为上年同期的22.9%。

  不过王艳辉同时强调,虽然不少企业都发布了3000元甚至更高价位的机型,但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手机厂商并不多。“定价贵,消费者不买单,最终不得不采取降价处理是不少手机厂商面临的问题。”王艳辉称,“不少手机品牌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某些机型发售1至2个月后,价格甚至下调高达1/3。”

  以联想Vibe X2 Pro为例,据了解,在2015年CES大会期间,该机型发布价为499美元(当时约3100元),但目前联想官方售价2699元。锤子手机最低版本当初发售价为3000元,但是没多久就降至1980元,降幅超过1000元。

  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手机“高价发布,降价销售”现象屡屡发生。小米Note顶配版最早公布的价格为3299元,但至发售时已降至2999元;超级手机乐Max虽采用动态定价策略,但最终售价比最早定价便宜了300元。中新网IT频道梳理相关数据发现,上半年,即便是一贯在中高市场表现出色OPPO,5月份发布的OPPO R7,仅仅两个月,目前售价就比发布价低了几百元。

  分析:或受盈利压力所致

  虽然“站不稳脚跟”是不少手机厂商进军中高端市场的第一道坎,但从上半年情况来看,依然不乏跃跃欲试者,其因何在?

  IT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表示,主要是企业盈利压力所致。“几百元的手机基本上不赚钱,手机厂商不得不发布中高端手机弥补低端手机市场的亏损。”“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提升公司整体毛利润;二是提升手机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

  王艳辉认为,中国手机厂商频发中高端机型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苹果的刺激。据悉,今年2月份,《纽约时报》援引投资公司Canaccord Genuity报告称苹果2014年第四季度赚取了手机市场93%的利润,剩下的利润大多被三星收入囊中。4月底,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一份数据报告预计,今年底,苹果出货量将取代小米,问鼎中国市场,凭借将是高端手机iPhone 6和6 plus手机的热销。

  是否因中国市场用户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了呢?中新网IT频道从多位消费者口中得之,不少人都能接受3000元档位的国产手机。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价位不上不下,不如加钱买苹果手机。”

  手机厂商方面,酷派集团公关负责人李旭青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目前,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同苹果三星技术差距在缩小,已有能力推出中高端机型。“而且中高端机型的推出,可以让手机厂商脱离‘价格战’的苦恼,让企业利润丰厚起来,进而有能力研发新技术等,从而走向良性循环。”

  作者:吴涛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广东惠州市接连发生4起溺水事故 3死1救治中
下一篇:中纪委:今年以来反腐力度节奏不变 步伐一刻没停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