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习近平曾经自费到四川取经 修建陕北第一口沼气池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2-17 16:43: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深藏于黄土高原沟壑间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风淳朴,很多东西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改变,比如大缸腌制的酸菜,比如当地第一口沼气池,就令曾在此插队7年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念念难忘。

  习近平2月13日赴陕西考察调研,首站携夫人彭丽媛来到梁家河村看望乡亲,提前向当地民众拜年。46年前,习近平在此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与民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63岁的刘金莲不识字,守着崖畔的3间土窑洞,养大了两双儿女。

  16日,她告诉中新社记者,当年她家的土窑洞,是习近平来陕北插队的第一个落脚点,习近平曾与5个小伙伴在最右边的那间窑洞住过一年多。住土窑,睡土炕,吃玉米团子(窝窝头),跳蚤咬的浑身发肿,刚到梁家河村的知青们无法习惯当地生活,多有抱怨。

  她回忆,平均年龄18岁左右的北京知青进步很快,第一年由生产队派专人做饭,后来逐步适应,拾柴火、拉风箱、熬酸菜、蒸团子,样样会干。习近平能拿到壮劳力的l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有时他还帮我照看娃娃,经常引着6岁的女子彩云和4岁的儿子向荣玩耍。”

  “爱读书、好学习”的习近平给村里人留下深刻印象。

  66岁的梁耀春,当年是生产小队长,他说他当年常与习近平一起上山干活,他依稀记得,习近平住的窑洞里有很多书,比如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鲁迅著作等。“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坚持,一边看书一边做标记。有一次,吃完晚饭我去他屋里串门,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翻看,习近平连忙说:“你别动,书上我都标了记号,你一翻就乱了。”

  对73岁的梁玉明而言,上世纪70年代与习近平共事的那段日子,弥足珍贵。

  “我是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1973年,他开始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修路、打井,开办第一个铁业社和磨坊。他说,那时村民集体在大队劳动,挣工分,男人一个月26个工,一个工分只合4角人民币,日子过得艰难。习近平自费到四川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他打了两口井后,把旱地变成了水地。再紧接着就是改变地理条件,前后打了五个大坝,打坝造田。

  时光荏苒,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根基”。

  一进梁家河村口,沟壑纵横间,夹杂着大量的苹果园。精致的太阳能路灯、新式的窑洞依山而建,间或有供应无公害土鸡蛋、绿色杂粮的标语,一闪而过。据梁玉明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惠民政策,梁家河村人的生活日益富足,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300元人民币。

  在习近平带头修建的沼气池,一群游客正在照相,旁边窑洞的外墙上,是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

  在梁玉明家,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13日在此吃饭的屋子,依然有游客前来探访。

  穿着围裙,正在张罗年货的女主人告诉记者,虽然那天习近平吃的都是地道陕北农家饭,有炖羊肉、荞麦饸饹、油馍馍、蒸南瓜、麻汤饭。但他最爱吃的还是熬酸菜,一下就捞了多半碗,连连说,这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在村史馆当管理员已经7年的石玉兴,很喜欢与游客攀谈,他透露,这几年,每年都有近10万游客慕名来参观,这个只有150多户的小村庄,已经开始有了农家乐。他乐观憧憬,下一步,乡亲们的收入还会继续提高的。

  作者: 中新社记者冽玮 田进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15年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提示
下一篇:男子与“新娘”同床十多天 发现对方是男儿身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