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走在大街上,有陌生人跟你说自己的手机丢失或者没电了,想借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救急”,你会行个方便给这位陌生人打个电话吗?反之,当你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手机打个电话,成功的几率又会有多大?这是一个人们可能随时都会碰到的问题。记者连续三天走上街头、居民小区等做“试验”,不过调查的结果可能会让大家有些失望。
50名受访者
仅10人爽快答应
这次记者实地调查的地点,包括柳州市的福柳宏都、中山花园等3个居民小区、五星步行街和联华超市商场门口,一共调查了50人,仅10人非常明确地表示会借手机给陌生人“救急”,23人明确表示不会借,另外17人选择了“不一定”。
这也就是说:八成受访者面对陌生人的这个请求,会选择“犹豫”或“不理”。
记者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当记者上前询问时,几次刚要开口,对方就立即离开,警惕性非常高。这在调查的结果中得到体现,在受访的50人中,有28人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是不是骗子”。统计表明,有近六成的受访者在看到陌生人向前求助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遭遇骗子,四成左右的受访者会关注这位陌生人到底有什么急事需要帮助。
记者询问了明确表示不会借手机的23名受访者,23人均表示不在乎浪费自己几毛钱的电话费。手机昂贵不愿借人使用、害怕泄露自己的信息、害怕有人借打电话故意搭讪等,才是拒绝的主要原因。其中18人表示担心遇到骗子。
针对这50名受访者,记者又抛出一个问题:当我们自己遇到手机丢失或手机没电,需要打个非常紧急的电话而需要向陌生人借手机时,怎么办?
一半的人选择不会开口向陌生人求助,因为“脸皮薄、害怕被人拒绝”,宁愿“忍着”或找派出所求助;另外25人则表示会向陌生人求助。
有意思的是,表示会向陌生人求助的25人中,有9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借手机给陌生人。也就是说,这9人不会帮助陌生人,但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又最希望得到陌生人的帮助。
长相老实
或可增成功率
在记者的调查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17人面对“借手机”时,选择了“不一定”,其中11人选择“看长相,感觉人老实、不像骗子就可能会借手机”。
福柳宏都的居民梁先生选择了“不一定”这个选项,梁先生说,一般老年人、女同志不会骗人,所以这类人向自己开口借手机“救急”时,他可能会借出手机,但如果是成年男人、尤其是那种留长发、穿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他就绝对不会借手机给这类人,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提出借手机要求的这类陌生人,最有可能是骗子,所以“理都不会理,直接走开。”
受访者梁女士也表示:看人老实巴交,或者穿戴很整洁、有身份,不像那种为了几百元的手机而行骗的人,自己就有可能借给对方使用。
梁女士自己也曾遇到过三次需要借人手机“救急”的情况。“我是女的,不会向女人借手机,我会选择男性,心里估计大概那个人可能会答应,就跑上前去借!”梁女士笑呵呵地说,她三次在大街上向男士借手机,都成功了,但是如果大街上有陌生男士向她借手机“救急”,她不会借给对方使用。梁女士显然很矛盾:自己遇到困难时会向男性求助,但又不会相信男性。
“隐形”骗子 伤了大家的心
害怕遇到骗子,这是八成受访者犹豫或拒绝借手机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原因。
在记者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谈到了他们看到或听到的关于骗子行骗的事情,借手机打着打着人不见了,手机也不见了,这样的骗局已经不让人惊讶。大家印象很深的是发生在柳州的一件事情:去年4月份,柳北某专科学校的女学生,在校门口遭遇一名自称“北大学生、来柳州做社会调查”的20多岁女生,结果这名女学生2300元的手机被骗走,最关键的是手机里有女学生的裸照,骗子后来竟以裸照威胁和敲诈那名女学生。
“这样的事情太可怕了,所以碰上陌生人借手机打个电话,我是绝对不会借的!”从事物业行业的吴女士在接受记者调查时,非常直接地给出了“不会借”的选择。
到底有多少人又真的被骗子骗过手机呢?在记者走访的50名受访者中,有3人自己或身边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位是周女士,她读初中的女儿前两年在龙城路一带,遭遇一名陌生人借手机打电话,结果对方是个骗子,把她女儿的手机骗走了;一位是覃女士,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朋友过生日,朋友的朋友借电话,结果自己的手机被骗走;还有一名是在超市工作的林先生,前年在南宁出差时,被一名骗子骗走了一部价值几百元的手机。
除了上述三位受访者,其余的人均表示: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均没有遭遇类似骗局,但骗子的新闻不断呈现在网络上、媒体上,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曾经受助 至今铭记于心
在50名受访者中,有10人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会借手机给陌生人“救急”,部分人为什么会回答得如此爽快,他们不担心“骗子”吗?
“我是受过别人帮助,至今铭记在心里,所以如果有陌生人求助帮他打个电话,我一定会答应!”在铁路系统上班的魏女士介绍,她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有一次坐中巴车回柳州,中途手机弄丢了,女儿在车上借了别人的电话给魏女士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实际情况。魏女士非常着急,赶到车站去接女儿,中巴车还没有到车站,魏女士拿出手机准备回个电话给女儿,问她什么时候车子会到站。最赶巧的事情发生了,魏女士的手机这时也没电,一下子又找不到公用电话,她就向旁边的一位陌生人说明了情况,那位陌生人二话不说,掏出手机帮魏女士打了一个电话,最终魏女士和她女儿取得联系。
在和平社区工作的韦女士,也讲了自己在街头向陌生人借电话的经历。韦女士介绍,有一次她到北雀路找自己的大姐,当她到达时,正准备打电话联系,发现手机没电了,于是就向行人借电话,对方也没有多想,就把手机借给她。
“这是个很小的事情,但是现在依然记得!”韦女士说,“虽然说现在骗子很多,但也不是每个陌生人都是骗子,借手机给人打个电话并非难事!”韦女士说。
几次被拒 让人“透心凉”
在爽快答应借手机的两位受访者中,曾经也有街头借手机被拒绝得“透心凉”,他们有深深的体会,才懂得紧急时刻多么需要别人行个方便。
工作两年多的小李有一次到南京去旅游,出火车站时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小李想报案,在火车站向陌生人借手机报警,结果连续问了五六个人,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其中还包括穿制服的工作人员。
“说实话,当时我真是全身发凉,只是借个电话报警,竟然没有一个人理我,急得当场都想哭了!”小李说,这件事情刺痛了自己,一个陌生人来求助,其实自己可能只需伸伸手,都会给对方带来莫大的帮助,所以现在走在大街上,如果有陌生人向自己借电话“救急”,他愿意出手相助。
受访者谭女士也被一件小事深深刺痛,那是前年春节的大年初四,她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准备到朋友家聚会,结果走到柳州市箭盘山路时,摩托车坏了,她想打个电话告诉朋友,但手机没电了,于是就向路人借手机。结果连续问了三个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她,且唯恐避之不及。
“你不知道,那时候心里有多伤心,借手机打个电话,就这么一件小事,都这么难!”谭女士说,后来她只能跟儿子推着摩托车,一路走一路感叹世态炎凉了。
-调查感言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听得最多的,就是害怕骗子,害怕上当。
查阅资料,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悲观的数据。
确实,形形色色的骗局,伤透了大家的心,也不断蚕食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们拒绝和陌生人说话,在心里树起了“防火墙”,拒绝骗局,保护自己。
但,在我们高度警惕的同时,我们是否也会把那些正需要帮助的人拒之门外?更重要的,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时,也可能被人拒之千里了!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