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海洋局:东海区海域污染物近九成来自入海河流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5-10 11:10:15  来源: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日前,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发布了《2012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约83.3%面积的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据专家介绍,东海区海域80%~90%的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分布于沿岸大大小小的排污口。

  《公报》从海洋环境状况、海洋环境灾害与风险、海洋环境监管和公益服务4个方面,对2012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较全面反映了东海区的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约83.3%面积的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上一年年相比,二、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减少4.9%和21.7%;四类、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4.9%和36%。面积约4.76万平方公里的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盐城南部近岸、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瓯江口和闽江口海域。

  据专家介绍,东海区海域80%~90%的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分布于沿岸大大小小的排污口。2012年,东海区监测的37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到1221万吨。在37条入海河流中,携带入海污染物量较大的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瓯江。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是粪大肠菌群、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超标率分别为60%、35%、23%、21%。

  《公报》显示,赤潮、绿潮灾害对东海区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东海区去年发现赤潮42起,其中有毒赤潮22起,累计影响面积约2515平方公里,造成当地渔业养殖海洋生物的大面积死亡。记者了解到,东海区近岸海域是我国赤潮灾害的多发频发区,2012年发现起数占全国近六成,近5年年均发现赤潮灾害45起,累计影响海域面积8074平方公里。

  《公报》还介绍了东海区各类海洋保护区的环境状况。2012年,对东海区11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监测表明,4个自然保护区、5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和2个海洋公园的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此外,东海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未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但围填海工程、滨海电厂、港口航道和跨海桥梁等涉海工程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状况备受公众关心。《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8个重点海水浴场、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和14个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能够满足或适宜人们游泳、旅游和养殖的功能需求。

责任编辑:金娅【收藏】
上一篇: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34.63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下一篇:中国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累计已达323亿美元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