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探访贵州榕江“美国山”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1-26 15:02:1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连日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社等媒体集中报道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人聚居的仁吉村侗族老人收藏美国飞行员墓碑之事,引起全国媒体关注。11月11日,是美国一年一度的“老兵节”,由深圳奥视同翔影视机构派出的专题摄影队伍再次让这段发生在69年前关于“美国山”的故事浮出水面。


目前墓碑收藏地

  1944年6月16日夜,美军援华飞虎队一架大型运输机执行运输任务,因机械故障,在贵州榕江县侗族人聚居的仁吉村山中强行迫降,年仅33岁的驾驶员威廉·毕德森海军中尉当场牺牲,另外三名机组人员中一名中国人(翻译官)失踪,两个美国士兵被当地乡亲营救,辗转护送回国。当地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按当地侗家人的丧葬风俗把毕德森中尉安葬在离事发地不远的山岗上,国民榕江县政府为其立一块五尺高三尺宽的墓碑。半年后,毕德森母亲来到仁吉,将毕德森尸骸运回国。

  当年埋葬毕德森中尉的那座山被当地侗族乡亲改名称作“美国山”,每年清明节,还有群众到埋葬毕德森中尉的遗址为其扫墓。

  近日,纪录片《美国山》摄制团队在实地拍摄中,详尽采访和考证了关于“美国山”的史实,事件真相和大量细节浮出水面。

  据纪录片团队实地调查考证,这架失事飞机属于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1944年6月16日,从湖南芷江机场起飞,前往重庆执行运输任务。飞越到仁吉村上空时,因机械故障,发出很响的奇异怪声,并打开照明灯。当时的时间大约是晚上九点半。


飞机原计划迫降的稻田

飞机坠落的山谷

  据摄制采访团队现场调查,飞机失事之地是位于狭窄的山谷间大约80平方米的稻田。当时飞机原计划是迫降在山间一片大稻田,但这架飞机因低空飞行一侧机翼撞击到山壁而折断,掉入山谷里。现场考察发现,距离这块稻田前方高处大约几百米,有一块更大的稻田,如果在那里迫降,也许机上乘员都能幸存。

  据目击者说,飞机上装满物资,有很多蚊帐。采访团队调查得知,当时,美军飞虎队配备过多种机型的运输机,包括道格拉斯DC-2、道格拉斯DC-3、C-53、C-54、C-87、C-109 、C-46、C-47等,根据史料记载,1944年至945年间,飞虎队芷江机场的主要运输机型是C46,乘员4人。

  飞机失事后,引擎被政府派人拆走,机体渐渐被村民肢解,溶化之后制成锅、盘、盖子甚至鸟枪等用品。摄制团队在仁吉村的两个村民家中见到了飞机残骸制成的三个盆和一个锅盖。


当年失事飞机残片

当地群众用飞机外壳金属来溶解铸造的锑盆

  此事发生之后,临近村寨的一个村民敲着锣到四邻村寨报信。两名受伤的美国人第二天黎明时分沿着牛脚印下山求救,遇到来插秧的村民,被村民救出,仁吉村侗族村民吴东梅的外公曾经拿来自家棉被包裹毕德森中尉的尸体。

  对于偏僻闭塞的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来说,飞机和美国人都非常罕见,第二天,远近乡亲纷纷赶来好奇围观,目击者吴老生(学名吴东阳)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吴老生今年81岁,曾是朝鲜战争老兵,退休前是村小学校长,飞机失事现场,他亲眼见到毕德森中尉的手上戴着一枚金戒指。

  另一位健在的目击者吴老东(学名吴崇文)是村里最年长者,今年92岁,回忆了事件的大量细节。此事由当地村公所报告了国民榕江县政府,政府派来保安队看守失事飞机,防止物资丢失。不久,县里制作了一块石质墓碑,碑文有中英文字,起草人是时任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的音乐和美术教师敖克成先生。


美国飞行员墓碑

  碑文共五行,其中四行为英文,一行为中文。第一行英文:LT.WILLIAM.W.WATSON(威廉·W·毕德森中尉),第二行英文:US NAVAL RESERVE(美国海军预备役),第三行为中文繁体:毕德森先生之墓,第四行英文:BONE JULY 16 1911(生于1911年7月16日),第五行英文:DIED JUNE 16 1944(卒于1944年6月16日)。按照音译原则,毕德森的英文名中译应该是“华德森”更接近,不知为何译成了“毕德森”,“华”与“毕”的中文繁体有些相像,也可能是石匠之误。如今“WATSON”一词的规范中文译法,在中国大陆通常采用“沃森”,为了尊制作碑文的敖克诚先生,本文依然采用原译。敖克成先生于1995年辞世于贵州都匀。

  这块墓碑制作好之后,由榕江县城湘西码头沿水路运到平永镇,再沿陆路运到仁里,放置于山顶的毕德森中尉墓前。当年安葬毕德森中尉的山,如今被乡亲们称为“美国山”,这座山背靠一座更高的山峰,三面是宽阔的峡谷,墓碑朝向为东方。现场考察发现,当年的棺木被起出之后,坟墓被回填,至今仍然留有一个长方形的坑,墓碑被当地生产队用来垫粮仓楼梯脚。1978年,由于分田到户,生产队解散,原来的公共财产变卖,仁吉村的村民吴老德(侗族奶名,汉族学名吴士珍)先生花钱买下这块墓碑。2012年6月,吴老德在山间放牛,突发脑溢血倒下,送医院不治。从此,收藏和保管这块墓碑的使命落在了妻子吴东梅身上。

  “30多年来,每到节日和每年的6月16日,婆婆都会在墓碑前烧一些钱纸。”吴东梅的儿媳妇说。

  吴东梅今年63岁,文盲,不会讲汉语。这块墓碑收藏在家里已经35年,按照常理,家里放着一块毫无相干的人的墓碑,是不吉利的。但是,吴家人却非常珍惜它。吴东梅出嫁前的娘家距离“美国山”很近,从小就知道这个故事,而且,她的外公曾经用家里的棉被包裹毕德森中尉的尸体,与这个素昧平生的美国人有深厚的感情。


摄制组在采访收藏毕德森中尉墓碑的侗族老人吴东梅

  吴东梅有五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家中只有一个儿媳和两个年幼的孙辈陪伴。她的家生活贫困,住着年久失修的木质吊脚楼,上厕所竟然要掀开地面一块盖板,通过一个几乎垂直的木质楼梯到楼下。她每天劳动,照看孙子和孙女,绣花,在家里染布,然后到千米之外的水井洗布和挑水,还要上山挖一种叫“折耳根”的野菜(学名:Houttuynia cordata)到乡里街上贩卖,每一小把卖一元人民币,用来维持生计,她每天唯一的休憩和娱乐是和家人一起看电视。

  从仁吉村到“美国山”和飞机失事地的山路崎岖陡峭,向导之一是吴东梅的二女儿吴老信(学名吴婷),山寨最出名的侗族歌手,一路上唱起侗歌,即兴歌词描述当年美国飞机失事的情景,原来他的父亲吴老德也经常即兴唱过这个故事。

  那架飞机的失事地和“美国山”,如今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仁里水族乡仁吉村。当年,日军没有波及这里,但是,中国人民抗日的故事一直在当地影响甚广,很多当地少数民族青年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

  纪录片《美国山》摄制团队在开机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美军援华飞虎队的历史资料,包括当年飞越“驼峰航线”,以及与日军作战,执行轰炸和运输任务的悲壮往事。该纪录片总导演刘深先生是资深记者,作家、历史文化学者。他独立导演的纪录片《25个字》(25 WORDS),于2012年4月获第四十五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铜奖。

  刘深导演表示:“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捍卫二战英雄的尊严,彰显中国侗族人淳朴真挚的情感。我们希望通过真实再现这段历史往事,以及记录吴老德、吴东梅一家守护美军军官墓碑的真实故事,传达中国人民正义、善良和坚忍的品行,他们的行为,见证了中美两国共患难的历史,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本片执行导演、资深影视制作人黄立先生说:“我们将亲赴美国拍摄和采访。如果拍摄顺利,该片将于明年上半年制作完成,而2014年,是毕德森中尉逝世整整70周年。”(杨 希 武山屹)

责任编辑:杨萌【收藏】
上一篇:众多媒体云集“安酒杯青歌赛”最后一场总决赛
下一篇:“黔酒之醉 多彩贵州”原创歌曲开启评选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