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草木干,严防火烧山,上山下田搞生产,不把火源带进山。”每天村民还没有出门劳动之前,傍晚在村民收工回家之后,在钟灵乡高寨村高寨自然寨,村民龙远明的鸣锣喊寨声在村庄里回荡。
鸣锣喊寨,这似乎是古老而悠久的村庄文化。而如今,鸣锣喊寨已不仅仅是村庄文化,它已经是锦屏县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面警世钟,也是该县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宝”。
鸣锣喊寨历史悠久,据钟灵乡高寨村80岁高龄的李华高老人介绍,从1953起,该村就进行轮流鸣锣喊寨,那时是一面铜锣和一块木板,一起在寨上轮流传递,传到哪家就由哪家鸣锣喊寨,木版上写着每户人家的户主姓名,以防漏传,一家鸣锣喊寨一天,然后就近往下传。
据高寨村老村支书欧良银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村民轮流传递鸣锣喊寨改由当时的“四类分子”轮流进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先后有欧良清、李文美和欧远明等人自愿从事鸣锣喊寨,那时的补助一月只有2元钱,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左邻右舍,群众的防火意识得到了加强,群众安居乐业。高寨村从50年代的50多户人家发展到今天的165户人家。
如今还在鸣锣喊寨的龙远明老人说,他的父亲龙有来是一个热爱村庄防火宣传的人,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去世后,他把那面防火铜锣继续敲下去,一直敲到今天,现在他每月有150元的补助,是村委补助的。
据了解,目前,钟灵乡18个自然寨都在进行鸣锣喊寨,每天鸣锣喊寨两次,早晨在村民还没有出门劳动之前,傍晚在村民收工回家之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锦屏县192个行政村在50户以上的自然寨都进行鸣锣喊寨,喊寨内容有“森防”和“寨防”两个方面的内容。全县具体有多少鸣锣喊寨人尚未知晓。每个鸣锣喊寨人的补助根据所在的村委会的经济情况不同而不同。鸣锣喊寨人属于自愿行为。
目前,锦屏县森林防火属于戒严期,全县重点采取鸣锣喊寨、标语、广播、巡逻车辆、路口设岗哨等方式宣传管理,该县168.2万亩森林安然无恙,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8.06%上升到现在的72.01%。图为龙远明老人鸣锣喊寨时的情景。(李斌 摄影报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