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凯里供电局科学发展保民生正从这一次次平凡却又重要的配网检修抢修中体现出来。相信凯里城区居民在了解了凯里供电人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后,一定会为他们竖起大拇指的。
带电作业保民生
8月9日上午,凯里供电局城区分局配网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人员顶着高温开始开展带电作业。在现场,只见带电车高架平台徐徐升起,涂文学和何国华两名带电人员绝缘装备齐全,戴着厚厚的绝缘手套,在高达36℃的气温下,在作业车伸缩臂车斗内有条不紊地进行带电操作。半个小时后,带电作业任务终于顺利完成,他俩安全回到地面,脱下屏蔽服,身上的工作服早已湿透,紧紧粘在背上,摘下厚厚的绝缘手套,汗水浸满了衣袖,嗒嗒直流。“如果此次作业采取停电方式操作,将会影响到这个片区数百户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电,只要能为千家万户送去清凉,我们这点苦算不上什么。”班长王安高微笑着表示。
为了保证城区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凯里供电局践行群众路线,践行社会服务承诺,合理安排施工方式,能带电作业的一律采用带电作业,避免停电作业,尽量让居民和企业少停电、不停电。据了解,6月份以来,该局配网带电作业班已开展带电作业166次,同比增长32.3%,多供电量516413千瓦时,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在炎炎夏日里为居民送去了丝丝清凉。
红外线测温保供电
7月22日,气温高达36℃,配网线路、设备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压。傍晚,凯里供电局城区分局配网运检班的吴华安、饶永江等运行检修人员来到262、总段、永华厂等10千伏开闭进行特巡,对供电设备进行红外线测温。一间间“桑拿”房似的开闭所,没有让他们停留脚步。刀闸、引线及接头连接处等有无发热点,他们一一检查。停检设备的安全措施、设备状态、开关动作簿、巡视记录簿等他们无一遗漏,对其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此时,检修人员原本橘黄色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皱巴巴地紧贴在身上,能拧出水来。
针对因高温天气和高负荷运行可能引起的设备薄弱点,确保输电设备安全、健康运行。从6月中旬开始,城区分局开启了“红外线测温”专项隐患排查工作。为了准确检测出高峰负荷对设备的影响和承受能力,检测人员利用中午、傍晚高峰期及时对所有10千伏线路、设备进行测温。特别对刀闸、引线及接头连接处等容易发热部位进行仔细测温。通过红外测温工作,为迅速查找设备薄弱点排除隐患提供可靠依据,为配电线路及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酷热难耐,检测人员们仍要戴着手套、安全帽,穿着厚实的工作服,背挎着10多斤重的工具包,在高温下作业。“不管多热,我们都要全副武装,全身的行头一样都不能少,这是安全规程的硬性规定。”带队的运检班班长邓安平如是说道:“这大热天的,谁不想在空调房里待着,但我们的职责就是保证配网线路、设备的稳定运行,让千家万户凉爽安心。”
快速送电获掌声
6月27日零点零5分,室外温度仍然停留在36℃。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叫醒了城区分局配网操作抢修班班长吴正荣。
“清江路亲亲家园无电了,快去看看。”
零点22分,抢修人员到达现场。经勘查,发现高压熔丝并未跌落,配变低压熔丝和配变低压侧三相电压均正常,确认是客户内部故障。
忍受不住闷热的居民,也三三两两陆续聚集到抢修现场焦急地等待着。
吴正荣向客户解释:“你们也不用着急,我们会设法让风扇和空调先转起来。你们现在的毛病是缺相。现场情况检查下来,可以肯定毛病出在内部。”经验丰富的吴班长很快发现用户内部低压线路C相搭头线烧断了。
抢修队员分秒必争,不顾蚊虫叮咬,不顾汗水不停地从脸上滴到地上。时针指向凌晨零点55分,居民家里的风扇、空调又欢快地转了起来。
看到抢修人员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了,一直在旁边默默观看抢修的居民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大热天半夜三更的,你们也不容易呀。你们真的是很辛苦!我们非常感动,帮不上什么忙,就来一瓶冰水消消热解解渴吧!” 但被他们婉言谢绝。被热上街的居民们纷纷回到了家里,享受着“清凉”,安然舒适地进入了梦乡。
为了确保城区居民正常用电和快速抢修,城区分局抢修班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分工负责制,班长吴正荣、高级作业员潘武忠轮流带班,全体员工日夜轮流在班内值班,随时待命出发。截止目前,已经接听居民求助电话和故障抢修电话2000余次,现场抢修和用户故障抢修800余起,为居民免费更换保险丝及合上跳闸空开500余次。
“一般情况,每天要接十几个抢修任务,组织排查隐患,迅速实施抢修,有时夜里一两点接到电话,仍然义无反顾组织抢修。炎热酷暑,停电的滋味不好受,再苦再累我们都无怨无悔。”吴正荣毫无抱怨地说。
由于高温闷热天气还将持续,保证全市夏季高峰用电形势仍不容乐观。对此,凯里供电局城区分局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配网线路及设备的巡视和维护,及时消除和治理各种缺陷,加强抢修车辆和抢修力量的统一调配,及时处理配电低压故障,千方百计保证重要用户和居民的可靠用电,尽全力让广大用电客户度过一个凉爽的夏秋!(石冰)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