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百万捐款诠真爱 记香港籍黄平人爱心人士杨娟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2-05 17:13:3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昔日苦孩子,今朝捐百万。” 11月16日这条爆炸性新闻在黄平县谷陇镇不径而走,很多人不相信昔日一个捡煤渣打柴卖的苗族姑娘,会捐一百万元来为家乡办学。一百万啊,要捡多少厢煤渣,要流多少汗水,才能换来一百万,但在今天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是啊,这可是黄平有史以来第一笔自已心甘情愿捐得最多的汗水钱。”

  “她真是乐善好施的仁人啊。”

  ……

  在谷陇籍香港人士杨娟捐建谷陇幼儿园签约暨教学楼奠基仪式上,人们纷纷地议论着。

  就在当天早上,杨娟一路颠簸,从香港来到黄平县谷陇镇,将多年来用汗水积累起来的100万元财富,无偿地捐献给了谷陇镇,用来修幼儿园,为家乡的孩子们送去了她一片真诚的爱。

  她为何钟情于谷陇?

  为何这般出手大方?

  捐款的目的是什么?

  ……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杨娟的叔叔、叔妈等亲人朋友,电话采访了杨娟本人。断断续续的声波汇成了一首杨娟壮美人生的交响曲。

  童年时期 除了泪水是汗水

  杨娟,一个令人想象的名字,一个令人值得尊敬的人。她从小出生在谷陇镇一个贫寒的苗族家庭。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时段,但对出生于大山里的杨娟来说,却是艰苦无助的晦涩童年。杨娟很不幸,刚一出生,父亲因母亲生了五个女孩而离家出走,没爹的家庭,是一个残缺的家庭。杨娟跟着母亲和外婆艰难度日,在她童年的记忆中,有的只是沧桑和泪水。

  为了生存,她每天白天上学,晚上跟着外婆去十几里外的火车站捡煤渣。在学校里,她常常受到同学们的欺侮,有的同学戏称她为“煤渣孩”,个别老师也对她另眼相看,甚至连一些集体活动也不让她参加。

  在火车站废煤渣场里,杨娟用肉手代工具在煤渣堆里刨来刨去,坚硬的煤渣在她细嫩的手上划开一道道口子,她忍着伤痛,咬着牙坚持着,乌黑的煤渣填堵着她流血的伤口。汗滴顺着她那小小的脸颊滴落下来,她用乌黑带血的手一抹,整个人变成了一个非洲的灾民。她为了挣到更多的钱,每晚要从煤灰渣里捡出一百多斤未烧透的煤渣,捡一百多斤这样的煤渣要翻几千斤燃过的煤渣,其艰辛可想而知。有时,杨娟背着一袋煤渣一步一步的挪动着她那瘦小的双腿,实在走不动了,就叫她外婆停下来休息一下,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样的日子,一直伴着她直到外婆去世。捡到之后当天还要抬到街上卖给饮食摊点老板,一百斤煤渣卖二元钱。当时的二元钱能买4斤大米,她们就先买下一天吃的大米,剩下的钱就存下来。有时候好心的火车驾驭员叔叔看着她天天如此的辛苦,便动了恻隐之心,送她一两铲煤,她笑着谢谢叔叔,纯真的笑容是那样的天真,比天上的云朵还要灿烂。

  然而“屋漏偏逢连天雨,行船单遇顶头风。”爹出走后,迫于生活的无奈,娘不得不重新嫁人,杨娟随改嫁后的母亲在继父家住,但继父家贫脾气暴,逼得杨娟被迫离家出走,再一次成为无依无靠的流浪儿。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是她叔叔、叔妈收留了她,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

  童年时间的杨娟爹走娘嫁人,苦难而心酸,除去泪水就是汗水。但艰苦压抑的生活,没有使杨娟变得颓丧,反而使她变得更加的自信和坚强,为她以后的人生积淀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艰苦创业 除了苦难是磨难

  1992年初春,杨娟揣着平日积累的五百元钱,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海口市,通过老乡的关系,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工作。公司包吃包住,虽然住的是厨房,拿的是500元的月工资,但对刚刚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娟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好景不长,三个月后,杨娟打工的老板房产被查封了,杨娟没有地方呆了,一时间手足无措,只好跟公司一位姓汪的小姐到一家美容院打工。在美容院里面,杨娟卖力地洗衣、做饭、学技术,但收入甚微,倔强的杨娟开始了她的长远计划,白天去学驾照,晚上在美容院做工。一天晚上,老板的老公对杨娟说:“跟着我,一个月给你三万元。”说着便开始动脚动手,杨娟条件反射地冲出门外,她忍不下这种耻辱,也不甘愿名声受辱,毅然离开了这家美容院。

  杨娟的朋友小汪听说了杨娟的遭遇以后,通过关系帮杨娟找到了一家建筑公司做勤杂工,开车送管理人员跑工地。

  那是一辆破旧的面包车,跑在路上经常出毛病,车一坏,管理人员就嚷嚷,而杨娟则像修理工一样挽起袖子,爬到车子底下修理起来,等她爬出来时,已两只手油污污。由于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快被老板重用,让她负责公司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并与外面接洽一些小生意。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杨娟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海南大学夜大经济管理班的学习,掀开了她人生新的一页。

  杨娟不仅勤奋好学,在人格魅力上也让很多人深深地折服。有一次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已有不少员工另攀它枝了,留在公司里的员工,也有不少在待机外出。就在这期间,公司急需一万元运转资金,老板急得团团转,没有人肯再借钱给他。杨娟知道这事后,多方筹集并将自己多年积蓄的一万元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老板感动得泪流满面。就是这一万元挽救了公司,也增加了杨娟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

  “要立得住脚,必须自己当老板。”杨娟在打工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聪明伶俐的她,开始另谋他路,起初因为没有资本,她只能开一家小服装店,服装店虽小她也视如生命,认真打理,有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累得身上直发抖,但一想到家里的母亲,不服输的她,又拼命地工作起来。生意逐渐做得热火起来。后来做服装生意的人多了,她又改行做其它生意。1996年,她通过多方努力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琪美工程装饰有限公司,开始了她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新起点。前程有了奔头,但也带来了更大的苦累,一个女孩子,在外创业的艰辛,很多人是无法体会得到,没人帮忙、没人理解、没人交流,联系业务、购买原料、组织施工,全部都落在杨娟一个人肩上,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尽管如此,公司的第一笔生意还是没有做成。与她签订合同的那幢别墅的主人,并没有马上答应将装饰工程交给她做,而是吊着胃口,隔三差五地约她去喝茶、跳舞,终于有一天提出无理的要求,杨娟不为利而坏了名节,毅然吐甩了到口的肥肉。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笔工程接下来了,公司净赚了20多万元,杨娟心里不知是感动还是激动,仰天对着自己的家乡大声地喊哭:叔叔,我成功了!

  是的,我们都为杨娟的成功而感动,她的创业没有欢歌和笑语,只有苦难与磨难。从而也使她更加感恩于家人,更加感恩于故土,更加感恩于社会。

  捐资百万 除了奉献是贡献

  杨娟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更多的是增加了一份对家乡的担待。她时刻想着生她养她的地方,想着她童年时代的艰辛。1997年,杨娟遇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作家田地和导演左辛会,由此萌生了拍摄一部宣传希望工程的电影的念头,没有钱她就用自己辛苦积累的50万元血汗钱来拍,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电影剧《阿娟》摄制组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杨娟担任主演和制片人,并演唱主题歌。

  1998年2月16日,摄制组在贵州镇远开机。

  经过艰苦的拍摄,《阿娟》这部电影终于登上了银幕,这部电影既引起了人们对山区落后教育的思考,也将贵州美丽的山水推向了世界。成功的背后,饱含着杨娟更多的心酸与泪水。在拍摄过程中,她的母亲重病在床,而杨娟因拍摄工作太忙,没能顾得上去看望,在母亲临终前的20多分钟才见到她,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家乡,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杨娟牵肠挂肚的地方。遥望着天上的月亮,她时常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曾经那破破烂烂的教室,想起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双眼,杨娟决定要到自已的家乡谷陇镇大坪村去看看。那里,山路崎岖,环境闭塞,经济落后;那里,孩子的艰苦生活、学习条件成为许多人的牵挂。11月16日,远在香港的她一路颠簸,到家乡谷陇镇送上100万元资金帮助当地修建学校。

  100万元,这一数字,凝聚着她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汗;

  100万元,这一数字,寄托着她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100万元,这一数字,诠释了她对家乡那片浓浓的乡情;

  100万元,是自己的辛苦劳动钱,这样的人,在中国,我们可以屈指可数。在黄平,她可是第一个……

  在签约暨教学楼奠基仪式上,黔东南州副州长潘亮说:“我知道杨娟不是最有钱的人,但她的精神足以证明,她是最富有爱心的人。非常感谢杨娟女士为家乡的捐献,她的这一善举,将感动和带动更多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更多爱心,为建设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感谢家乡养育了我,家乡的建设时刻牵动着我,支援家乡,回报家乡,是我的拳拳爱乡心愿。我希望谷陇幼儿园能在明年“六一”儿童节投入使用,届时,我还将带着我的爱心团队前来看望全体师生们,再捐资把幼儿园所需的教学设施给添置好,让家乡的孩子们在崭新舒适的学校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杨娟动情地说。

  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过多的姿态,一个平常的捐赠仪式,一个平谈的问候,却抒写着一个不平凡的壮举,诠释着人间最大的真爱。通过对扬娟女士的采访,我深深的感到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在一个平凡女子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与传承,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一生却又可以发出灿烂的光芒,杨娟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追求希望的人,我们祝愿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杨戴彰)

责任编辑:wenxiaosheng【收藏】
上一篇:“国际志愿者日”鸭塘街道寒冬送温情 温暖老人心
下一篇:从江:用心尽力“第一日程”解决最基层民生困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