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林在城中 水在桥中 房在画中 人在美中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7-06 15:43:16  来源:  


  “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贵州省文明县城创建先进县城”、“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文明县城”等名片,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到宜居宜业宜旅小城市的破茧化蝶之路,一张张沉淀淀“熨金”的名片,引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雷山县取得这些如此娇人的成绩,是与开展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提升软实力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雷山围绕“环境立县、旅游强县”两大战略,以“林、水、楼、人”为载体,扎实推进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一幅“林在城中建、水在桥中流、房在画中绣、人在美中乐”的美妙画卷徐徐展来。

  林在城中建

  仲夏时节,许多城市都在采取各种措施降温,唯有雷山是爽爽的、凉凉的,细心的人就会发现,雷山居民安装空调特别的少,不是没有钱安,而是没有必要安,座落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带的雷山,“夏凉冬暖、养生天堂”名符其实。

  雷山在推进“两加一推”战略中,县委、政府结合县情,树立即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木头财政”向“绿色财政”转变,量体裁衣,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十年来,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9.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1万亩,投入资金405万元,完成防护林工程建设2.54万亩,组织全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完成社会造林2.45万亩。建成沼气池5000余口,有效缓解了森林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用柴日益突出的矛盾,提高了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雷山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58.58%上升到2011年的72.3%。加快实施河滨道、公路沿线、县城及周边、重点旅游景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绿化工程,县城绿化率达31.4%,居民人均绿化地面积达27.68平方米,形成生态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雷山”。今年4月,雷山被列为全国74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之一。

  水在桥中流

  傍晚, “吊脚楼”的翘角、花窗,风雨桥,丹江河畔,民族广场,马家屯坡,银饰刺绣楼“万盏马灯”流光溢彩,相互辉映,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令多少市民和游客如痴如醉,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咔嚓、咔嚓……。

  有河水,城市就有了灵气。雷山紧紧围绕将丹江河变成融城镇建设、民族风情为一体,具有观赏性和经济性的旅游产品,作为创建文明县城的主要工作来抓。要想保住“灵气”,就得加强对河水源头的保护,雷山从10年前就开始对丹江河源头的雷公山腹地实施天保工程,雷公山的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68%上升到目前的86%。鼓励和扶持雷公山腹地的农户建沼气池5500余口,既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燃料和增收问题。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加大丹江河水体生态建设,建成了3公里的防洪堤,增设了4个橡胶坝建设和西江苗寨1200米的白水河生态水体进行了修建。累计投入500万元加快县城排污系统的建设。在丹江河、西江白水河、郎德河兴建了6座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风雨桥,不仅给雷山增添了又一处美丽的风景,还为游客到雷山休闲、观赏、了解民俗提供了一个平台。

  房在画中绣

  房屋像头饰,牛角翘首;广场如胸盘,铜鼓蝴蝶;人行道似裙带,七彩和谐……县城就像一位身穿盛装沉睡在丹江河畔的苗族少女,吸引了千上万的游客来领略她阿娜多姿的韵味。雷山围绕“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功能定位,深度推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城镇建设、开发互动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建设, 完成了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苗族银饰剌绣创意中心、木鼓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00万元完成了县城房屋苗族文化“穿衣戴帽”工程。投入650万元着力打造雷山“流光溢彩”不夜城。县城扩建面积由2006年的5.1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25%。雷山以苗年节或鼓藏节为载体,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开发,苗族芦笙舞、铜鼓舞等11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每百万人才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雷山每一万人就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骄傲地说,为全国之最的县份。雷山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给予5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同时,积极开展苗族文化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苗族歌舞、芦笙、银饰锻制等课程,启用苗族舞蹈课间操;实施“四个100育民工程”即100名歌师、100名银师、100名木匠师和100名剌绣能手等,把雷山建设成保护传承苗族文化“活化石”。

  如今,在雷山县城,青瓦角翘的房屋,花窗、美人靠的吊脚楼,神工鬼斧的风雨桥,歌声悠扬的铜鼓广场,响铃叮当的银饰街,河柳合一的芦笙街,牛角挂铜鼓的铜鼓街,用鹅卵石铺设苗龙抢宝的人行道,处处烙印苗族文化元素,犹如苗族少女的盛装,精心绣织,七彩相映,美仑美奂,令人赞绝。

  人在美中乐

  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受利于民和受惠于民,首当其冲就是让广大农民生活美起来。雷山围绕建设“全国旅游名县”目标,紧紧抓住黔东南州打造“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机遇,积极推进文明创建与文化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荣,产生了共生耦合的效应。今年1至5月,全县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83%和310.09%。目前,全县有农家乐318户,农家接待床位2029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直接和间接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长78.5%;旅游综合收入达20.3亿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长90.3%。

  雷山还把文明创建与构筑精神高地、建设文化家园、优化服务环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用美丽回答一切”品牌体系,构筑了“创业求好、拼搏求快、创新求精、团结求和”的雷山精神高地,以“全国爱民模范警察”、“全国公安机关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机关特级英雄”杨启明为榜样,深入开展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实践活动,“比文明、比干劲、比贡献、比爱心、比孝心”在雷山蔚然成风。先后建成了9个乡镇文化站、41个村级农家书屋、151个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针对县政府行政办公楼没有建起来,各部门办公分散,给百姓办事带来不便,于2010年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办公、一个窗口服务,极大地方便群众办事。

  2007年9月25日,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到雷山调研城镇建设时,称赞雷山县的城市建设是贵州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和样板,具有“欧洲小城”的风格又别于欧洲小城建设艺术,为全省的城市建设树了一面地方特色建设的旗帜。(潘国雄)
 

责任编辑:tangyunfang【收藏】
上一篇:建设“美好黔东南” 青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学雷锋
下一篇:未来我州最高气温将超过35℃ 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