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节约接待开支上自办“廉政食堂”(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2-22 09:44:06  来源:金黔在线  

 

节约接待开支 上自办“廉政食堂”(图)

麻江纪委自办食堂,既方便职工用餐,又可每月节省数千元的接待费

 

  金黔在线讯 去年5月,麻江县纪委利用机关院坝的空地办起了食堂,除了解决本单位干部职工用餐问题,还用于接待上级领导。食堂运行后,每月为麻江县纪委节约了3000至5000元的接待开支,被称为“廉政食堂”。

  廉政食堂

  有60多平方米

  近日,记者来到麻江县纪委,实地参观了“廉政食堂”,它坐落在纪委大楼的背面,占地面积仅有60多平方米,由厨房、大厅和一个小包房组成,大厅有两张餐桌,小包房有一张餐桌,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都安排在小包房用餐。记者看到,小包房除了安静些外,一切摆设与大厅没有区别。

  采访中,记者在“廉政食堂”用餐,厨房工作人员上的菜肴有酸汤、辣子鸡、莴笋炒肉等,辣子鸡的味道很可口,据说是“廉政食堂”的“拿手菜”。半小时后,用餐结束,饭桌上的饭菜所剩无几。“你们吃的这一餐,就花了百把块钱。”食堂工作人员说。

  麻江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桂琼介绍,约在去年5月,县纪委书记侯美彪上任,他看到机关后院有块空地,便提议利用起来。后经商讨决定用它建食堂。

  “当时纪委领导的想法是建食堂可以节约开支,特别是接待方面的开支,还方便干部职工,提高工作效率”。桂琼说。

  很快,空地上建起了一栋简易砖房,进行简单装修后,一座小食堂就形成了。“建这个食堂,领导一再强调节约,所以花了不到3万元钱。”麻江县纪委负责管理食堂的王主任说。

  据了解,“廉政食堂”双休日不开餐,其余时间每天开中餐和晚餐。而在食堂开通之后,县纪委约30位干部以及10多名干部子女(均为在校学生)都在食堂就餐,所以每餐都要摆上二三桌。采购单显示,平均每天产生的菜金约300元。

  每月接待费

  节省5000元

  据了解,“廉政食堂”去年6月初正式开业,纪委所有干部职工都到场,吃了第一餐“廉政饭”。

  饭前,纪委书记侯美彪掏出了150元交给财务,作为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并表示不够再补,其他干部职工也交纳了生活费用。最终形成的标准是成人每人每月交纳给食堂的生活费是150元;儿童每人每月交纳90元,不够部分则由单位适当补贴。

  王主任说,按照这样的标准收费,正常情况下,食堂账户上每月收到的生活费是4000多元,约占食堂总收入的一半。

  食堂运行后,麻江县纪委及时出台管理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用餐行为,其中包括纪检干部到县城区内其他单位检查工作,不得接受这些单位的吃请,一律返回“廉政食堂”用餐;上级领导到麻江县纪委视察工作,主要在食堂安排就餐……

  这些规定获得了麻江县纪检干部以及上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原黔东南州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德玉每次到麻江调研,均在“廉政食堂”用餐,并交待今后州内纪检干部因公到麻江出差,伙食一律在“廉政食堂”内解决。

  “廉政食堂”正常运转后,管理食堂的王主任发现,麻江县纪委每月的接待开支比往年同期减少了3000至5000元。“在宾馆酒店接待,每人开支不低于50元,而在廉政食堂,一般情况每人15元就可解决,这就是节约接待开支的原因。”王主任说,“廉政食堂”也就因此得名。

  上访人员

  可免费就餐

  去年国庆节前的一天上午,一位来自四川的小老板带着几名民工到县纪委反映情况。接访还没有结束,就到了中午吃饭时间。

  为及时解决问题,接访干部便邀请来访人员一起到“廉政食堂”用餐。

  麻江县纪委副书记戴济中说,为更好推动工作,“廉政食堂”推出了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食堂对上访者开放。

  “比如,某位群众反映情况结束时已是中午时分,我们都会邀请他一起用餐,不用缴纳饭钱,这不是多增加一双碗筷的问题,重要的是拉近了群众和干部的距离。”戴济中说。

  说起“廉政食堂”,麻江县纪委的干部职工也是津津乐道,纪委常委吴长秋说,没有食堂时,中午、晚上她都得赶回家给孩子做吃的,又忙又累,精神紧张,现在她和孩子的饭食均在“廉政食堂”解决,节约了时间,能照顾孩子,也能把工作做好,一举多得。

  当然,也有干部坦言,机关单位开办食堂并不鲜见,但中途夭折的不少,“廉政食堂”是否能长久开办下去,一些干部持怀疑态度。(罗茜)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河中捕到19斤大鲤鱼这个个头如今难觅(图)
下一篇:黔东南州法院追授潘国宝为优秀法官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