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柱县坌处镇多位农民在清水江上淘沙时“淘”到了多枚生锈的炮弹和手榴弹。而据了解,1949年11月3日(农历九月十三日),解放军一部进入天柱境内,并在清水江天柱县坌处镇“当当岩”河段架桥渡江。但渡江时发生意外,一匹驮着弹药的骡马失足坠桥……现今发现的炮弹是否就是当年解放大军遗失的呢?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据现今已80多岁高龄的吴恒清介绍,1949年农历9月13日早上,太阳出来了,正外出的他忽然看见对河营盘的大路上,有穿着黄军装的部队在行军,他们走到渡口高岩之后,便架起机枪和小钢炮。
随后,几名解放军划着渡船来到对岸。其中一位身佩驳壳枪,看似首长的军人说,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的……大军准备渡江,望乡亲们帮助搭桥。
一个多小时后,当地人王正雄(曾任坌处小学校长)组织了24名青年男子,帮助解放军架浮桥。当时的坌处是重要的木材转运码头,所以江边有不少木排,而且时值九月,河水较浅,正好架桥。
大伙在杨公庙找到了一条长而粗大的竹缆,并将它系在了大河两岸,并多次绕圈加固,随后,又将江边所有木排收拢到一处,铺设在大竹缆之上,一座浮桥很快就架好了。
过桥时,步兵和病员先行,接着是驼着大炮和军用物资的马队……大军过桥,总共走了三天三夜,第一天很顺利,但到第二天,就出了点小意外。一匹驮着枪炮的骡马刚走上浮桥,便失足跌倒,摔下清水江中,被大水冲走了几十米远……事发后,大军首长派出几名战士救援,但将骡马打捞上岸时,它已经停止了呼吸。而跟随它落入江中的武器弹药,则再也找不回来了。
渡江完毕,解放军后勤部门召集当地群众座谈,感谢他们对大军的支持。会后,大军请大伙用餐,还每人送了3斤马肉和5包香烟。
多年后,解放大军在坌处过江的事迹家喻户晓,但一匹骡马坠河,造成少量枪支弹药无法找回的事则鲜为人知了。近年来,清水江下游修白市电站,坌处等乡镇属淹没库区,这一带搬迁房屋,于是掀起了“淘沙热”,一到枯水季节,当地群众便到江面上去淘沙。
今年12月23日,当地村民王兴才等8人一如往常乘船到江面上采砂,在“当当岩”下游40米左右处作业时,大伙发现淘出来的沙堆里有一个黑乎乎的“硬家伙”。“当时我们吓了一跳,立即停止作业,走近去查看。”王兴才说,这个黑乎乎的家伙长得像条鱼,头部大而略尖,腰细小,尾巴则像花瓣儿。
尽管没有见过炮弹,但王兴才等认为它就是炮弹了,于是,小心将它放回了岸边。事后,王兴才拿着“黑家伙”向当地曾在炮兵队伍里服役的王清富请教,王清富说,这是一枚完好的八二迫击炮弹。经测,该炮弹重7.2斤,直径8.2厘米,弹身全长30厘米,弹头长21.8厘米,尾翼长7厘米。
据了解,八二迫击炮在坌处总计发现了三枚,除了王兴才等人,坌处镇清浪村王佳干发现了两枚,目前一枚已上交天柱县公安局。此外,清浪村的王兆学则找到了一枚手镏弹,它重1.7斤,弹头直径5.5厘米,弹身全长30厘米,弹头长7厘米,没引线盖,木柄被水冲洗后,有点纹路,但基本完好。
村民们发现的炮弹和手榴弹是否就是当年的解放大军遗失的呢?就此,不少上了70岁,当年目睹大军过江的老人表示,这些被发现的炮弹和手榴弹,与当年解放军携带的一模一样。“我看,就是当年解放军遗失的。”具有一定枪炮知识的村民王清富说。据称,解放军渡桥时王清富有9岁,由于好奇,他伸手摸了八二迫击炮和六陵炮的炮口,几位解放军战士见状,赶紧将他劝开了。(罗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