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用“原生态”抚慰疲惫心灵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10-13 09:32:47  来源:金黔在线  

 

    用“原生态”抚慰疲惫心灵

    ——看黔东南州如何探索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模式

    “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黔东南州的独特优势,打造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共赢。”提起“原生态”,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总是略带自豪的提出这样的见解。

    要解读廖少华眼中今天的“原生态”现状,就不能不观察近年来该州认真识别原生态民族文化珍贵价值,集中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发展互动新模式。

    “原生态”不仅仅是概念

    “从江岜沙苗寨的人把树当作神,一个人出生时要种一片树,他的生活和生命与这片树相联系。”

    如余秋雨预言,当众多游客来到黔东南在一种寻找“原生活形态”的过程中,在黔东南必将感受到一种“文化震撼”。

    而这样的震撼源自于“原生态”,这个概念如今在黔东南州的自然山水、民族村落里带给旅游者的已是一种活态呈现。

    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州,黔东南苗、侗、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81.87%,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比例较高的自治州。

    该州素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之称,被誉为“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2009年,侗族大歌作为我省唯一的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州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52项,68个保护点,省级175项,205个保护点,州级186项,218个保护点,县级659项,是全国地市级文化遗产最多的地区。

    黔东南的美,体现在村落自然文化景观的独特空间、多彩灿烂的纯朴文化形态和农耕文明传习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她的美,温暖了游离于现代节奏中寻找根祖文化的落寞灵魂,弥补了异形化工业世界中怅然失所的心灵缺失。

    以如此之美的“原生态”文化作为敲门砖投石问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衬映了文化逐渐趋同的全球化进程中,存留着人类生活的最初方式和悠久记忆。

    这种文化具有甄别于世界的独特价值,为全世界提供一种可贵的生活方式。黔东南旅游和文化的“联姻”,正好迎合了国际旅游的需求。

    正基于此,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认识到原生态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旅游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发展中最具市场竞争力的资源优势。

    用“原生态”吸引八方游客

    2007年7月,黔东南州邀请余秋雨一路行走黔东南,一路品读“原生态”,在西江遇见超乎想象的惊艳的美丽,在岜沙看到了“我本是树”的文化张力。

    为打造文化品牌,黔东南州先后邀请余秋雨、徐沛东、叶青、朱一民等100余位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品评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黔东南州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把脉定位,出谋划策。一次次的文化探寻、文化惊呼、文化沉醉,使得黔东南本土文化语境如花绽放、层层绚烂,在更大空间中彰显其别致风韵。

    为在高端平台凸显黔东南原生态文化,《原生态黔东南》、《余秋雨黔东南纪行》、《黔东南意象》等系列图书相继问世,有规模、有系统地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对黔东南的人文自然进行了考察、介绍和点评,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化传承的动力,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们还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全方位的展现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魅力,打造极具影响力的“苗家歌后”阿幼朵,挖掘了一批原生态民族歌舞如锦鸡舞、苗族水鼓舞、侗族大歌等走上央视舞台。苗族情歌、侗族大歌先后分别荣获央视青歌赛银奖、铜奖,《水鼓舞》获得中央电视台第五届舞蹈大赛金奖。侗族歌舞参与表演的节目《天蓝蓝》、《幸福赞歌》在“我最喜爱的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歌舞类一等奖、二等奖。并连续三届获得“多彩贵州”系列大赛原生态节目金黔奖、组织一等奖,获奖等级和次数为全省地州市之冠。

    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文化交流,使得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得以传播。在最近结束的巴黎中国贵州苗族服饰展上,200多件黔东南苗族服饰倾倒法国观众,两名民间刺绣、蜡染传承人现场献艺,黔东南文化璀璨塞纳河畔。随温家宝总理“破冰之旅”赴日本访问侗族九姐妹的演唱,被温总理称赞“侗族大歌演唱比一个大的项目还要大”。

    五年来,黔东南州先后组织40多支文化团队先后30余次赴北京、上海等30多个省市区和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向全国、向世界展示和推介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

    让游客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

    “古老的碾轮在水车的带动下悠悠转动,村民使用碾子碾米,水车辘辘、碾轮吱呀……”美国劳伦斯大学的冯墨盾教授聊起最近的黔东南神奇之旅,连连感叹。

    在乌东村,他“亲密接触”拉牛犁田的村民,大饱口福地道的农家饭菜,拍照留影美人靠上闲坐的苗家女子,背景是叮咚流水,青翠远山,仿佛置身在梦魂牵绕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场景中。离去了,仍撇不下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在西江,他兴致勃勃地逛石桥手工艺品小店;看大广场里民族风情实景表演;吃阿浓苗家特色长桌宴;行走在独具特色的苗侗建筑群中,忘不了的是对民族风情的浓浓情怀。

    像冯墨盾这位美国游客一样,体验树崇拜、听侗族大歌、赏苗族飞歌、吃长桌宴席、买刺绣、穿蜡染、戴银饰、住家庭旅馆等,这样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方位本土文化,使得黔东南州成为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成为黔东南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黔东南之行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荣幸的一次体验,这个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如此称赞黔东南文化旅游。

    “如果黔东南旅游不从文化上找内涵,就像工业产品没有科技含量一样,是没有竞争力的”,州长李飞跃说。

    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的深度挖掘,是近两年黔东南开发旅游资源的亮点。从1998年台江县率先在全州举办姊妹节以来,先后有凯里芦笙节、黎平鼓楼文化艺术节、雷山苗年等等数十个民族节庆、民俗文化节获得复苏兴盛,在弘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精彩神奇的文化旅游大餐。

    2008年发起的“东方斗牛迎奥运”活动——奥运官方网站评选为全国迎奥运十大民间创意活动之一,凯里成功打造了“东方斗牛”的文化品牌。如今,每逢黄金周,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牛”云集凯里,吸引四方游客蜂拥而至,点燃黔东南文化旅游新热点。

    “原生态”文化旅游展示广阔市场

    “我开发的画本、小记事本、小电话本等手工纸产品平均一天能卖四五千元。”丹寨县石桥村的王兴武谈起他的石桥手工纸每天吸引数百游客且大都是外国人来参观,这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他非常自豪。

    “听说我来黔东南旅游,亲朋好友早早就托付我要买民族工艺品给他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纪念品,旅游者黄英说。

    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一头牵着游客市场,一头牵着村民百姓,是黔东南民族文化和现代旅游互动合作的点睛之笔。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深挖掘,带动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目前,黔东南注册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有一百多家,间接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的家庭作坊则难以计数,达10万人。他们靠着传统的刺绣、银饰、蜡染、服饰、竹编、雕刻、绘画等民族手工艺养家糊口、发家致富。

    据统计,仅去年的银饰品加工交易额就接近2亿元。

    如今黔东南州已发展为全国传统刺绣、银饰、蜡染、农民画等民族手工艺的生产批发中心,苗族的刺绣、岑巩的思州石砚、丹寨石桥古法造纸还漂洋过海、走出国门,成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符号。

    “黔东南到处是文化,到处可以搞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如是说。

    今天,该州已规划确立了“一大园区、两大文化产业带、四大文化产业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全省第三位;全州旅游总人数达到15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109.7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6.1倍和6.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728元增加到2010年的3164元。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继“爽爽的贵阳”、安顺“黄果树瀑布”、遵义“红色文化游”后的第四大贵州旅游看点。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全国残运会贵州队实现开门红
下一篇:文化多元化发展锦屏一中学自编侗语校歌(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