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之声网上海9月16日电(陈昕之 记者张玉龙)何为“银妆霓裳”?足不出“沪”的上海人,不久就能够在浦东的“三民博览馆”里看到来自黔东南的千余民族服饰精品了。届时,70套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服饰及工艺品,一定会让走进“三民馆”的所有观众大饱眼福。
记者今天下午从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推广中心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将于9月20日至11月6日在浦东的上海“三民馆”举行的“银妆霓裳——上海·黔东南民族服饰精品展”,通过展出的近70套千余件精湛的民族服装和饰品,展示黔东南少数民族民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让上海人民认识、了解黔东南服饰文化。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世居着苗、侗、汉、水、壮、布依、瑶、土家、仫佬、畲等十个民族,现共有33个民族,是我国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民族服饰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尤以苗族、侗族服饰为最,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上海市和贵州省有着特殊的渊源。由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和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银妆霓裳--黔东南民族服饰精品展”, 主要由“代表性服饰”、“民间工匠现场工艺展示”和“特色工艺品”三大部分组成。展出的“代表性服饰”中,有多为红色绣花、工艺为破线绣、图案生动夸张的“施洞式苗族女盛装”;衣袖缀有花鸟、龙凤等图案,工艺为辫绣、绉绣,下着长形百褶裙的“西江式苗族女盛装”; 衣袖与背部缀满纹理工整的数纱绣、挑花工艺,下着百褶裙面料染有与众不同的紫金色的“黄平式苗族女盛装”;上衣为长及臀的大领交襟衣,下穿红绿相间彩条百褶裙的“革一式苗族女盛装”;与以上下着中长百褶裙不同,“丹寨苗族女盛装”上衣为对襟短衣,下着不足五寸超短裙,全身造型都以锦鸡为参照,头戴长尾花鸟银饰,腰配五彩织锦长条群,又称为“锦鸡服”。“百鸟衣”是黔东南州都柳江流域的苗族支系盛装。该苗族支系因崇拜鸟类,所着盛装全身绣满各种鸟类图案,裙脚饰有鸟毛或白色鸡毛。“四十八寨侗女盛装”主要分布在黔东南榕江县和黎平县交界几十个村寨,为敞胸长摆衣,戴缠绣绣花胸兜,配缠绣云肩,腰系缠绣条裙,端庄精美。
“银朝侗族男古盛装”是具有特色的侗族男装,该款式头包亮包布头帕,头帕一端由头顶里端向上做一个花样造型。上身穿对襟短亮布衣,下穿亮布大筒裤,外围刺绣围裙,挂有形状各异吊有羽毛的绣片,不仅有古代侗族在狩猎时期的遗迹,也是侗族先民们模仿鸟类进行装饰的原始审美观。
黔东南民间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不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展览期间,工艺师现场展示、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技艺,包括苗族银饰、蜡染、芦笙、锡绣、破线绣、苗族剪纸、泥哨和我国“八大名砚”之一的思州石砚等。
据展览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工艺品展区以银饰和绣品为主。其中银饰“梦回鼓楼”,依照侗族鼓楼为原型,鼓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吉祥平安,鼓身有彩绘和浮雕,是侗家人生活的写照。还有依照侗族风雨桥原型纯银制作的“霜雪风雨桥”;依照铜鼓原型纯银制作的“铜鼓”、 “银冠帽”、“银质烟杆”等。绣片也有“施洞破线绣衣袖”绣片,图案为苗族图腾和崇拜中的龙、蝴蝶等,色彩鲜艳、华丽,是现代刺绣中难得的艺术珍品。以清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为题材的“张秀眉”和图案类似象形文字的“翁项文字”等绣片。此外,还有剪纸“务冒西背崽骑马打仗”等。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