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严旱难水的高舟村
高舟村距固本乡镇不到6里路,农田庄稼于山陡而生,自然条件恶劣,水在过去成为那里人们“生”的希望,因缺水成为了这片乡土远近闻名的“难水村”,这次干旱中成为了锦屏县旱情最严重的一个受灾村。
8月6日下午2点半,跟随固本乡工作人员到达山高路陡的高舟村,通过村委村班子成员介绍,我们在路口遇到了该村一组正准备去干农活的吴翠英老大姐,听说我们来了解旱情之事,她的脸面显得特别高兴,不时叫我们慢慢走,路不好走,在她的带领导下,笔者和乡里几个同志跟她一起去她自家的田里了解旱情。
笔者:大姐,你家有几口人?
吴翠英:家里有我和老伴,老大……共6口。
笔者:您家里现在家里还有几口人?
吴翠英:现在还在4人,有老满(最小的)在读书
……
经过不到15钟路程的攀爬,我们到达她家的稻田,一眼望去,水稻禾苗格外稀疏,因长期缺水的原因,禾苗周围的禾叶显得粗黄,禾秽间有一些杂草略高于稻苗。
笔者:大姐,你家共种多少田?
吴翠英:共32担左右,有自家和别家的。
笔者:昨晚下雨到现在,你家还有多少担农田无水?
吴翠英:大概还有18担多。
笔者:你的这块农田共有多少担,若没有水秋收能收多少斤?
吴翠英:共3但多一点,有水的年份可以收300斤,今年遇水稻打包没有水只能收50斤左右,甚至更少。
笔者: 遇到这年份一直没有水,你们家够粮吃吗?
吴翠英:现在家里4口人欠点不多,要是家里的人全部到家可不知怎么办了!
……
在跟吴大姐调查灾情不远处我们又遇到了高舟村二组杨大叔,为了更加深入细致了解灾情,大家一起跟着杨大叔一起到他自家的田地查看。据我们交谈得知,他现54岁,家共有6口人,有两个儿子和儿媳,唯有他和老伴在家。
笔者:大叔,你自己今年共种多少田?
杨大叔:共种自家12但,原来也种一些别人的,后因身体不良,现只种自己的了。
笔者:老人家,昨晚下雨后你家田都有水了吗?
杨大叔:今天来初看了一下,全部没水,都干了一个月了,还不够裂口。田还是干的,只是下雨后秧比前几天青一点。
……
高舟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全村6个村民小组,115户,共有533人,农田面积331亩,但是受灾就有280亩,受灾面积占87.5%,是固本乡受灾最为严重的一个村。
固本乡有13个行政村, 98个村民小组,计2679户,12346人。据该乡政府统计显示: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5756亩,农作物受灾面积4645亩,农作物成灾面积2495亩,农作物绝收面积326亩,旱情经济损失29.5万元。
旱情发生后,固本乡村二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深入抗旱前线,了解旱情,及时上报统计,发布气象信号,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抗旱资金,组织人力和财力投入抗旱一线。旱情发生以来,固本乡先后投入人力达2313人次,投入抗旱设施装机容量4505.5千瓦,政府投入抗旱资金7.5万元,群众自筹抗资金10.15万元,共解决了1120农村人口和340头畜牧临时饮水困难。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