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杨光宾:宝剑锋从砺中来在“锻造”中传承文化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7-08 09:14:3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在雷山县城老酒厂附近,有一家银饰加工“作坊”,初看起来,这里不怎么起眼,但是,当你看到珍藏在屋内的,琳琅满目的银饰作品之后,会发出惊叹。这些作品,都出自苗族银饰制作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之手。

 

    少年闯荡

 

    杨光宾1963年出生于雷山县西江镇控拜的一个银匠世家。小时候,祖父、父亲打制银器,他便站在一旁参观,有时候看得如痴如醉,久而久之,熟知了银饰制作的工序以及锻造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3岁时,杨光宾师从父亲,学习银饰制作,这是他正式拜师学艺。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杨光宾进步很快,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银饰制作的“十八般武艺”。

 

    15岁那年,杨光宾出师,这时候,雷山县不少银匠走出大山,靠手艺谋生。想想自己还年轻,应该到外面磨练磨练,于是,他也背上风箱、松香板以及打制银饰的其他器具,开始外出闯荡。

 

    其间,他的足迹遍及了凯里、榕江、黎平、惠水等省内县市的农村,还一度跨越“省界”,深入到了湖南和广西。

 

   杨光宾为人厚道谦和,加上技艺精湛,所以,每到一地,都能立足。除了靠手艺挣钱,他还虚心向各地的银匠师求教,学到了不少新手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技艺,对熔炼、锻制、拉丝、焊接、鉴刻、编结、洗涤等三十多道工序都能把握到位。

 

    “国家级”传承人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杨光宾回到了家乡。

 

    这时,年岁稍长,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谋着出路,最终,他决定不再外出,安心呆在家乡将祖先传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

 

    经过不懈的努力,杨光宾的产业越做越大,厂房从雷山搬到了凯里。此外,他制作的银饰造型美观,纹理清晰,设计巧妙,做工精细,深受本地苗族同胞以及广大的外来游客喜爱,此外,他的不少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多家单位争相收藏。

 

   如他历时一个月制作的“苗族银饰花冠”由66朵花、51个花蕾吊穗、12个骑马武士、6只蝴蝶、6只“修妞”(苗族最大的神)、13只吉祥鸟、12条苗龙及正中央脊宇鸟组合而成,这些图案都是杨光宾根据苗族古歌传说中的故事加以创作的。该作品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07年,经文化部确定,杨光宾成为苗族银饰制作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就要让技艺外传”

 

    在杨光宾的家乡控拜村,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但是,杨光宾在掌握精湛的银饰制作技艺之后,一点也不保守。

 

    “不管是谁,只要他愿意学,我都很高兴把我的全部所学教给他,不会有任何保留。”杨光宾说。

 

    到目前为止,他带出的徒弟已有20多人,他们都活跃来银饰制作战线上,成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现今在北京发展的龙泽俊在2009年到杨光宾的银饰制作加工点拜师学艺,由于他虚心好学,不懂就问,杨光宾很是欣赏,把自己所学一一传授给了他。

 

    龙泽俊“毕业”后便到北京闯荡,凭着精湛的技艺,他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还在成为了宣传民族文化的使者。“他是我的徒弟中混得非常不错的,看到他们有出息,我从内心感到高兴。”杨光宾说。

 

    对于今后的发展,杨光宾表示,要走好两条路,一条是自己的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扩大规模,把苗族银饰业做强做大。另一条路是抓好“传承”工程,收更多的徒弟,把苗族银饰制作发扬光大。“如果将来有条件,我还想建培训中心。”杨光宾说。(罗茜)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民工客车遗失万余元行李家乡民警悉数找回
下一篇:不守法规横穿马路不认错反殴打协管员被处罚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