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明集卖锅与补锅为一体的小店铺
秦学明正在补锅
55岁的四川人秦学明举家来到凯里,以补锅底为生,如今干了20余年的他笑着告诉记者,“估计5年以后,他的补锅生涯即将终结,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铝制锅也将逐渐淡出市场,渐行渐远了,不过到那时我也老了,做不动了。”
在攘来熙往的凯里市老二商场附近,有一家集卖锅与补锅的临街小店铺,走进店中,你会不时的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敲打声时而舒缓时而干脆,像一首有节奏的小曲,不时逗引着过路人驻足观看,同时,他们也是在观看一场声情并茂的舞蹈表演。
“22公分的锅底,厚的10块、薄的6块……”这是55岁的秦学明一边坐在小凳子上抡动锤子给刚刚补好的锅底进行加固,一边忙着回答进店来挑选新锅底的顾客的。秦学明的补锅工具只有小铁锤、大剪、老虎钳和铁镦,补锅程序依次为剪下旧锅底、敲打卷边、换新锅底、再抡锤敲打加固。“补锅就这么简单,20分钟内就能补好一口”。
秦学明说“举家到凯里已经有22年了,选择凯里主要是为了生计,其次是凯里的气候好,凯里人人品好、客气!”秦学明是四川省武胜县人, 1986年从黑龙江当兵6年退伍回乡,在家乡拜了一位老补锅匠为师。学艺出山后,他携妻子及两个儿女先后辗转云南、贵州各地谋生。1989年,一家人来到凯里,凭着30元钱起家,在街头摆起了补锅摊。由于讲诚信,讲信誉,生意如日中天,现在,两个儿女也已长大,一个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一个高中毕业后在外打工。
“凯里就剩下我这惟一一家补锅店了。”秦学明说,20年前凯里有10多家补锅摊,随着人们物资生活的提高,这个行当越来越不景气了,而今锐减至只剩下他这一家了。秦说,以前他一天最多时可补20多口铝锅,如今每天最多补3至5口。来补锅的大多是饭店、早餐店的老顾客,因为他们使用频率高,锅底易烧坏,换一个新锅底一则他们可省下很多买新锅的钱,二来又可以使用一两年。而居民住户们,家家都买电磁炉及不诱钢锅具了,不用铝质锅了,因为很少有住户前来光顾。 (李丽娟)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