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西江千年苗寨遭遇“发展的收获与困惑”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2-16 10:23:10  来源:新华网  

 

    据新华网贵阳12月15日电(记者张芽芽 石新荣)李妈妈家在西江苗寨的深处,典型的苗族吊脚楼开着小小的家庭客栈,两间客房、13张床位,干净的白色床单被罩,李妈妈身兼多职:老板娘、服务员、厨师。游客的留言贴满了墙,夸她“人好菜好酒量赞”。

    近年来的旅游开发,让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渐为人知。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苗寨,历史悠久。根据专家的说法,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这里有1200多户苗族人家、5000多人务农为生,苍翠山谷里错落分布着800多栋吊脚楼,溪水从寨中流过,风景优美,苗族风情浓郁。

    说到西江苗寨的发展,当地人把契机归结为2008年的“旅发大会”。贵州省每年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发展大会当年在西江苗寨举办,为此,贵州省和雷山县政府投入巨资完善西江苗寨的内外部环境。

    从此,西江旅游业开始飞速发展,吃上“旅游饭”的苗族百姓越来越多。2008年,西江有80多户旅游接待户,2009年增加到200多户,目前当地约三成村民参与旅游业。2009年,西江接待游客78.3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1600元上升到3800元。

    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西江苗寨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气学苗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模式太单一,就是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歌舞表演,长期恐怕难以为继”,“村民为开旅馆客栈私搭乱建,破坏苗寨的整体风貌”……文化人士、当地百姓、经营管理部门表达了各自的忧虑。

    西江苗寨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西江模式”,目的就是逐步解决上述问题。黔东南州旅游局副局长张远卿表示,这一模式可以归纳为“建设以村寨为主体、以村民参与为自发动力、以露天博物馆为形式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其中,最重要的是唤醒西江苗族农民的保护意识,因为他们才是原生态文化的持有人,传承着民族文化和传统。

    当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鼓励农民自发建立各个主题的民间博物馆,保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政府适当提供补贴;建立文化保护机制,根据村民房屋的年代、维护程度等,从门票收入中给予村民不同比例的现金返还;在旅游发展中优先考虑解决当地农民就业,有工作优先安排村民等。

    据介绍,去年西江苗寨的门票收入为1200万,向村民发放民族文化保护费150万元。西江村村委会主任李光忠介绍说,房屋评估和发放情况须向村民公示,每年每栋房子可获得的费用在几百元至2000元之间,鼓励了村民维护村寨风貌的积极性。

    张远卿表示,黔东南多山、耕地少,经济比较落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黔东南州希望打造包括西江、朗德、季刀、南花等在内的“西江九寨”产品,从而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苗族姑娘李绍英是雷山县芳祥乡人,这位旅游学校毕业、曾在省会贵阳当导游的姑娘,来西江打工已经一年多了。吸引她的是西江丰富的苗歌资源。她向姐妹、老人学唱苗歌,收集、记录成册,这个23岁的姑娘自信满满地说:“我要学会所有苗歌,做‘80后’的苗歌继承人,把苗歌传给下一代。”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雷山县上郎德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下一篇:台江警方抓获一偷牛盗马团伙(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