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贵州频道 锦屏县的隆里古城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目前正在对部分重要建筑进行修复,以重现其明清时期的完整格局。
在民族多样性丰富的贵州省,隆里是少见的汉文化村落。锦屏县居住着侗、苗、汉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5%,属少数民族边远县。具有典型汉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格的隆里古城,在星罗棋布的苗侗村寨包围中,被称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文化孤岛"。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明王朝出于屯兵戍边的目的建立这座军事小镇,中原多省的官兵携家眷迁徙至此,亦农亦兵,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镇繁衍后代。
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其防御体系设计十分精密,城墙四周挖掘有护城河,设有内外两道城门,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暗设机巧,充分显示了前人在加强古城堡的军事防备功能上苦费心思。
随着时光的流逝,古城早已不具备军事职能,最初的千多名官兵繁衍成今日的760多户、3800多人的隆里村,有10多个姓氏,其中胡、江、王、杨、陈等是大姓,居民说客家话,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中原的故乡已经是人们记忆中模糊的影子。50多岁的古城居民王振英告诉记者,她的家族来自江西,但从没回去过,隆里就是她的家。
因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汉族较多,所以古城建筑也以白墙青瓦的徽派院落为主。民居门口有白底黑字的匾额,当地人称"门头第",用来表示屋主的家乡、姓氏或者让门第光辉的事情,例如"苏湖第"是指江苏来的胡姓人家,"科甲第"则是家里出过有功名的读书人。
温州大学艺术系学生范凯来古城采风。他感慨地说,保存这样良好的古城现在很少见了,很有味道,古色古香,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代。
古城管理所副所长欧汉法表示,许是因为地处偏远的西南腹地,与外界交流较少,隆里古城的格局、文化习俗能够保存600多年,不仅地上建筑群风貌良好,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地下水系、鹅卵石道路都仍在使用,节庆和饮食等传统文化内容也保存得较好。
古城民俗有三宝--花脸龙、迎故事、唱汉剧。其中尤其以花脸龙最受村民喜爱,男女村民中都有人擅长舞龙。每年元宵节,涂着类似京剧大花脸的舞龙队便会在古城主街上生龙活虎地舞起来,全村人都抢着一睹为快。
时代也带给了古城居民一些新变化,自来水、互联网、电视机这些现代设备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新思想。古城的墙头上,贴着村民参选村委会主任的自荐信;闭塞的小村落,出现了几家居民开的家庭客栈,接待慕名而来的自助游客。
"不变的是,我们这里的治安、风化一直很好,600年来都是如此,家里都不锁门,也不担心会丢东西。"王振英笑着总结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古城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人口不断增加,有些居民拆掉老房子建新式楼房,破坏了原有的城镇风貌。当地正在古城南门外建新区分散人口压力,并按修旧如旧原则,将古城居民住宅维修纳入危旧房改造工程予以补贴。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