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生态文明大手笔“描绘”绿色黎平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2-07 14:07:3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港讯 (通讯员 周志光)平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了让这个屏障绿树葱茏,绿水长流,近年来,该县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工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黎平。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年递增1.67%,现已达到74%。

 

    黎平县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典型山区贫困县。天保工程实施前,木材收入长期支撑着全县财政收入和林农收入的“半壁江山”。天保工程实施后,天然林全面禁伐,失去了对木材资源的依赖,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黎平的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然而不砍树的林业该怎么办?如何解决好资源保护与经济收入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县委、县政府急待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议题。

 

    为进一步疏理新形势下林业发展思路,黎平县委、县政府在通过充分考察调研,对县情、林情、民情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综合上级有关政策,提出“一手抓生态一手抓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十年来,该县共营造林6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2万亩,封山育林39.5万亩。贵州东部边陲黎平这颗绿色明珠如今再次焕发了生机。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为进一步开发原生态旅游,全县各地正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按照生态文明要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着力退耕还草、还竹、还林,建设以茶叶、油茶、楠竹为主的生态经济型基地14.7万亩,占总造林面积的52%。帮助农民做大做强水果、茶叶、乡村旅游等产业,让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百姓收入同步提高。

 

    据黎平县林业局局长粟仕奎介绍,绿色产业成了农民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敖市镇蒙村营造900亩优质茶叶基地,现亩均年产值达5000元,全村户均年增收1.7万元;高屯镇种植油奈、梨等水果,亩产值达1000元,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高屯镇小里村油茶合作社发展油茶120亩,年亩产值在1200元以上,总纯收入6万元,户均纯收入1万元。德顺乡平甫村共发展优质小香桔2350亩,户均12亩,目前虽刚进入初果期,平均每户每年就净增收入2000余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保护全面提升了黎平绿化档次和水平,生态旅游内涵不断丰富。黎平以实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契机,建成了太平山、石龙山、天生桥、飞龙洞、八舟河等一批较为成型的森林生态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成为了“多情黔东南”旅游线的主要亮点。当地人借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纷纷办起了休闲度假山庄、农家乐等。许多侗寨成为乡村旅游的乐园。2009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910万元,是天保工程实施前1998年的5倍,旅游收入已成为该县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黎平有林地面积463.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300万立方米。在千方百计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黎平试点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一个个极具诱惑力的称号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向往黎平的最佳诠释。随着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旅游的精彩大戏正拉开序幕,一个以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大县正在崛起。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爆炸事故续:或因电线短路引燃危化物品导致
下一篇:2010年凯里市文艺事业发展综述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