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艰苦创业蓄势待发从打工者到种养殖业致富带头人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9-17 16:09:1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艰苦创业蓄势待发 从打工者到种养殖业致富带头人

杨再友与他精心培植的黄瓜品种

 

    本港讯 (罗洪莉 摄影报道)杨再友,侗族,今年28岁,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人。他不但依靠科学技术建成自己的生态循环种养殖基地,而且还带领全村农民奋战在经济建设战线上,着力为先进人物、返乡创业青年营造成长的土壤。屈指算来,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杨再友带领他们成了三穗县台烈镇种养殖农户的领军人物,成了打造颇洞村辉煌的旗手!

 

    初见杨再友,是在他方圆几十亩的瓜果成熟,四野绿荫的生态农庄里,身为青年创业代表、致富带头人,他的创业传奇成为当地青年人争相效仿的楷模。与地地道道的普通山区农民一样,他衣着朴实,脸庞微黑,不善言语。“生性俭朴”是熟知他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然而,一谈及他所精心打造的生态循环种养殖基地,平日言语不多、淳朴憨厚的杨再友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喜悦、带动全村发家致富的决心,令人为之感动。

 

    白手起家 艰难创业

 

    1999年,初中毕业后的杨再友先是在三穗当了一个月的制衣学徒,随后独自一人怀揣梦想去东莞一家制衣厂打工。吃苦耐劳、勤学好问、踏实努力的他深得工厂老板的赏识,很快就被升任为生产主管,这给刚刚打工不久的杨再友是极大地鼓舞,月工资达到4000元的收入更是令同时进厂的同事们羡慕不已。就这样,杨再友在这家制衣工厂一干就是两年,在这期间他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如何很好的与人沟通,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如何进行产品销售。

 

    敢闯敢干的性格决定了杨再友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常常在问自己:难道就这样打工一辈子吗?难道就只能做一个帮助别人做嫁衣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在席卷全国的新一轮改革大潮推动下,他毅然鼓起勇气,自主创业。出于对制衣流程及产品销售有一些了解,在朋友的介绍下,2007年4月,他和一位贵州老乡共同出资30万在东莞开办了一家制衣厂, 经过半年的努力,制衣厂渐渐走上正轨。按照常规,作为发起人的杨再友应该早日为制衣厂的下一步发展壮大作打算。然而,多年未曾实现的梦想时时在他脑海中浮现,一股股热流常常潮涌于心间,仿佛催促着他尽快踏上新的征途。纠结!是的,一边是蒸蒸日上地制衣事业,一边是从零开始、朝阳般的种养殖业。其实,早在他创办制衣厂时,就已经看到了生态农业朝阳般的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对“三农”的扶植力度之巨大,他坚信发展农业产业一定会有所作为。

 

    正当他还在事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国家“新农村建设”系列富民政策、中央“一号文件”向农村进军的号角再次吹响。时不待我!经过深思熟路,杨再友在亲戚朋友的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2007年8月,回到家乡后,为了更系统的学习农业知识和种植技术,杨再友立即自费去福建省的一家生态农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学习,在这家生态农庄学习过程中,他学到了如何对果园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很好的掌握了果树病情防预及治疗。2008年1月,他在台烈镇颇洞村租地20亩,建起了一个生态农庄,主要种植水果、蔬菜等,目标是发展成为生态循环种养殖的基地。但是,创业之路何其艰苦,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投资的大量资金却石沉大海,并没有给杨再友带来丝丝希望。

 

    在庄园最艰苦的时期,尽管基地离家仅1公里距离,他曾经竟一个月没有进家门。他调侃说:“不创业不知道创业的苦啊!当时我明明知道基地的卫生条件并不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技术也尚不完全成熟,可是却苦于没有后续资金补充,而且立体的循环种养殖基地在我们这里是唯一的,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只好和家人日夜守在基地上,随时观察苗木长势、以及应对蔬菜病虫害等的问题。无论是寒风凛冽、刺骨钻心,还是酷暑炙阳、挥汗如雨,家人们都小心翼翼地‘伺候’着那些果苗、菜秧,比照顾一个小孩还要多出数十倍、上百倍的精力。”

 

    喝水不忘挖井人  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自主创业远比你我想象中的要难得多,资金不足成为首只拦路虎,专业技术水平次之。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在县委及农业局和县团委的大力帮助下,相关金融部门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以小额贷款的形式给予了生态循环基地后续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又在上述部门的极力推荐下,得到了去上海学习蔬菜种植的机会,在那里他不仅接触了许多资深的种植技术专家和优秀的同行们,更多的是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看到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种植蔬菜的巨大差距。回到农庄后,杨再友大胆地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种植方法,并尝试性地对市场的需求及产品创新进行探索。

 

    砍柴不误磨刀工。杨再友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各种知识。他通过参加“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学技术,购买各种有关种养殖的书籍,及时了解掌握新的良种良法和市场动态,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种养殖的实践中。几年下来,不仅把自己心中的生态循环基地蓝图变为现实,获得良好地经济效益,还通过“传、帮、带”形式鼓励和引导周边的种养殖户进行品种改良和科学种养殖,带领大家增产增收。同时,他还经常上门给养殖户进行科学喂养、免疫防疫辅导,深入果林农场作配培土施肥、修正等方面的现场指导,深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好评。“我深信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因此,在今后种养殖中,我会继续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为我们颇洞村创业青年作出好的榜样,尽我所能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发家致富,推动我们的绿色生态农业迈上新的台阶。”杨再友如是说。

 

    牢记誓言真情助民共同致富。“我是农民的儿子。”即使今天,成为全镇人人敬佩的青年致富带头人,杨再友依然喜欢这么说。在制衣厂如日中天的时候,杨再友却抽身而退,从制衣厂老板变身为种养殖业致富带头人,到底是什么给予他如此巨大的力量?是的,是源自于生他养他的故土,源于他是农民的儿子,源于他对农村有着太深的感情。面对村民依然采用“麦茬豆,豆茬麦,一年下来三四百”传统耕作方式的现状,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带领农民致富,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要想致富就必须向科技要效益。于是,他主动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种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们,致力于增强村民们学会依靠科学、学会运用科技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此外,还经常自掏腰包订阅了科技报、专业杂志供农民传阅,购买科技光碟播放给农民看。

 

    为确保农民各家果蔬能有好收成,杨再友三下贵阳,从贵州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资深专家同志坐镇颇洞村长期指导农民生产,使村蔬菜生产逐步实现“三化”的栽培模式。“三化”即施肥测土配方化──按不同的地块、不同的品种所需的N、P、K 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各种肥料、节约成本;种子优良化──根据各大市场的消费需求,购进适应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产品无害化──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向无公害水果、蔬菜方向发展,让消费者吃上放心果蔬。

 

    回报   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拓宽了视野,有新思想作支撑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放开手脚大胆的干起来。三年过去了,在杨再友等一批致富带头人的共同带领下,颇洞村紧紧依托当地产业资源,狠抓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生态循环种养殖基地成为该县绿色农业的典型示范。目前,现农庄累计投资30万元,面积达50亩。有大棚13个(其中:自建5个,租用8个),大棚内主要种植西瓜、甜瓜、香葱、芹菜等;果园内主要种植葡萄、枣子、杨梅、桃子,其种植的枣子是他通过在外学习引进的新品种,观赏性与口感并存,预计市场前景良好。他还花2.6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滴灌设备,用于农庄内作物施肥和农药。同时,12亩的鱼塘正在规划之中。农庄内占地250平方米的猪圈正在建设之中,可养猪80头。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杨再友认为,这几年来的发展历程,道路曲折,任务艰巨,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与政府、家人的支持与付出。如果说成功的经验,那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勇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吃苦,诚实守信的品质、过硬的技术,以及以科技进步求发展,以质量信誉开拓市场的创业准则。目前,在摸索形成的立体养殖、农牧结合模式下,他的生态农庄已经彰显出勃勃生机。据他介绍,从2010年6月开始,农庄的各种蔬果陆续开始上市,成为三穗县城多家酒店、餐馆的重要蔬菜采购点,现平均每天纯利润达200余元,随着更多产品的成熟,预计月利润可达近万元。

 

    杨再友对自己农庄的未来充满自信,对农庄中长期的规划蓝图也了然于胸,心中燃烧的梦想也离执着的他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当代贵州杂志社记者慕名参观陈圆圆墓(图)
下一篇:黔东南州作家李金福荣获"校园文学突出贡献大奖"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