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改变靠山吃山方式走上致富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1-12 10:01:44  来源:麻江县政府办  

 

    据新华网消息 12月29日电(记者张钦、秦交锋、娄辰)从飞机上俯瞰贵州大地,绵延的青翠大山一望无际。曲曲折折的公路拦断山林,驱车行驶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内,记者紧靠车门的胳膊被撞得发疼。年复一年,世居于此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就是在这样一片山海里,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

 

    零碎

    的耕地点缀在山林中,陡坡田坡度之大,让记者切身感受到"耕地摔死牛"的民谚并不夸张。在黔东南州的山区,人均水田只有0.5亩左右。为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聪明的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稻田养鱼"的农耕模式。

    为提高水稻产量,十多年来,黔东南州农牧部门的干部行走于住户分散的苗乡侗寨,推广杂交水稻。"种了一辈子的地,没见过用尺子量着种田的",质朴的群众发出这样的感慨。更令人感慨的是,推广杂交水稻后,当地水稻亩产从四五百斤增至八九百斤。记者深入贫困的雷公山、月亮山腹地发现,村寨即使最贫困的农户,吊脚楼里都堆着几堆谷子,吃粮靠救济的时代的确远去了。

    温饱无忧,发展起步,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群众正想法子让自己的钱袋鼓起来。在仅有5900人口的雷山县方祥乡,100多户苗族群众打破农作物只能在水田旱地里耕种的方式,发展林下经济。从2006年开始,方祥乡政府鼓励他们种植中药材天麻,天麻喜阴"娇气",苗族同胞便在山林中挖穴,又走险陡的山路,背来培植天麻必须的密环菌。"种植一穴天麻可产六斤左右的商品麻,今年一斤天麻收购价达到80元,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方祥乡乡长杨通权说。

    一些村寨先富起来了。他们的办法是,改变靠山吃山的方式,发展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从江县岜沙苗寨号称"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男人出门肩扛火枪,腰别装满火药的葫芦,身后还挂着竹篓子,里面放一把镰刀,这镰刀不仅用来割田砍柴,还用来剃头。已没有猛兽出没,但岜沙苗族同胞仍然扛枪行走于村寨中。他们的枪和镰刀剃头绝技,成了吸引游客观光的"绝门武器"。

    "今年开农家乐能赚1万多元,卖(民族)工艺品能赚1万多元,参加村里组织的歌舞表演也能赚1万多元",雷山县郎德上寨村民吴胜龙掰着手指,算起旅游带给全家的收入。吴胜龙一家8口,过去兄妹3人都在外打工。浓厚的苗族村寨风情让郎德上寨热闹起来,兄妹3人留在家中,一家人张罗着,在自家的吊脚楼里办起了农家乐,兼卖苗绣等民族工艺品,还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歌舞表演。

    不只是吴胜龙,在雷山县西江苗寨、黎平县肇兴侗寨等民族文化村寨,一批人通过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盖新房、买新车。同样是靠山吃山,今昔对比,其间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民族文化本是财富,风土人情也是资源。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施秉一农用车违停挡道妨碍救火罚300元
下一篇:雷山投4300多万建上海世博会西江公众论坛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