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消息 被喻为“天籁之音”、“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的侗族大歌,历经8年坚持不懈的申遗之路,于9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省首个进入世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如此评价侗族大歌:“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作为申遗的主要承担者,黎平县上下整整努力了8年。
“这次申遗的成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背后一股股支持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县委书记闵启华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一直以来都行走在边缘地带。“人人都说好,可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对其的冲击越来越大。”
2002年10月,参加在黎平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年会暨侗族大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应将侗族大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如此美妙的歌声,没有人能够拒绝这一艺术形式。”专家们说。
2003年,黎平县下发了《关于成立黎平县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侗族大歌”第一次申遗之旅启程了。
4月底,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申报文本初稿完成。
为了更进一步完善文本,6月17日,黎平县在贵阳组织了“侗族大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论证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的众多专家参加了文本论证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根据贵阳专家认证会的意见,于2003年8月完成对文本的修改。
“要让更多的人亲身体会侗族大歌的神奇魅力。”黎平县不但在辖区内组织民歌大赛,让前来考察的专家近距离感受“天籁之音”。还积极走出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苏州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都响起了“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的美妙歌声。
2004年3月,侗族大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上报至文化部。
让人遗憾的是,侗族大歌最终没有被选为2004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中国唯一的、有效的候选代表作品。但是,通过侗族大歌申遗工作,使侗族大歌这一人类天才的杰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评委的高度认同,侗族大歌不再深藏闺中。
首次“申遗”失败并没有击碎侗乡儿女的信心。
2005年,文化部开展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即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保护体系建设。“从县级到州级最终到世界级,一步步申请。”历练过心智的侗乡人再一次站在了起跑线上。
曾经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从头再来,县级、州级、省级、国家级,每一步,侗族大歌都走得很认真。“尽管我们曾经参加过‘决赛’,但是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从‘预赛’开始我们就不能疏忽。”该县文广局的负责人比喻道。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侗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2008年6月16日至19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制订的《公约》实施细则,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者更多地侧重于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彰显遗产的地位,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遗产;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保护申报列入名录的项目。
长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黎平县党政干部顿时抓到了“稻草”。这个细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给侗族大歌再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侗族大歌作为我省唯一候选项目被文化部确定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的15个初选项目之一。
9月3日,“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编写工作组”以及“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音像宣传片和资料片制作组”在贵阳开始全封闭式工作。由于此次申报文本格式新奇,要求严格,文本撰写组严格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要求,在省文化厅组织下,经多次讨论、修改,高质量地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写和音像资料的制作,并于规定时间上报至文化部外联局。
9月29日,文化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身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侗族大歌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申报项目之一。
今年9月30日,历经8年漫漫申遗之路的侗族大歌终于“圆满”,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此,侗族大歌将唱响世界。
(杨志刚 陈诗宗 曾楚禹)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