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饭养身歌养心“银发”歌声荡漾幸福山村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11-04 09:30:17  来源:贵州日报  

 

    据贵州日报消息 77岁的雷山县西江镇农民侯天祥用了“开天辟地”这样一个形容词来总结他这几天的感受。说这话时,老人忍不住开怀大笑,以致于合不拢的嘴弄花了工作人员刚刚为他涂上的口红。不过,享受着这种开心感觉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来自全省几个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近400位老人。

  10月14日、15日两天的西江镇中心广场,老人们在这里参加了我省首届老年人苗歌侗歌大赛,而10月19日、20日的黔南都匀,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搭起的舞台上,“好花红”布依山歌大赛又展示着另一种民歌的味道。

  1.
  用侯天祥老人的话说,他都是大半截入土的人了,可现在才砸吧出过上好日子的滋味。

  “咱们苗族的歌唱了几千年了,我们的生活就是歌,吃饭喝酒有酒歌,红白喜事、立房子要唱古歌。可在解放前,有谁知道?有谁理你?现在不仅有人组织你来唱歌,还专门为我们老年人举办这样的比赛,这在我所了解的苗族历史上,真的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呀!”侯天祥老人的话并不夸张,他家就住在依山傍水的西江千户苗寨,老人是见过些世面的,据说苗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蚩尤的三个儿子在这里扎寨才逐渐形成了千户的规模。所以老人很自豪地说自己是蚩尤的子孙。

  这几年随着西江旅游的发展,苗歌大受欢迎,可那都是姑娘小伙们简单学唱的几首应付游客的敬酒歌罢了,而只有重大节日和红白喜事上才唱的古歌确实只有他们这些老年人才会唱了。本以为这些歌要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了,可几个月前,镇里的工作人员却一家一户地调查动员他们这些会唱的老人组成合唱队参加全省的比赛,这下他来劲了,天天约着72岁的邻居宋国富回忆哼唱着他们的老歌,而报名参加合唱队的老人也特别多,工作人员只好根据老人们的声音进行筛选,最后定下了20多个老人,选定了讲述他们苗族历史的古歌《仰修仰钮》作为参赛曲目。

  比赛那天,他们穿上了只有过年才穿的民族盛装,合唱队的老婆子们则翻箱倒柜翻出了嫁姑娘时都没好意思戴出来的银饰,戴得满头满身亮晃晃的,让他忍不住想笑。可到了赛场上一看,哇!来自全省的老人,各种各样的银首饰、各种各样的民族服装还真让他眼花缭乱。领队还掏出了包里的化妆品,在他们脸上涂涂抹抹,看到大家都是这样,侯天祥老人也只好接受领队在他脸上的“开天辟地”。“嘿嘿!用汉语说我的心情就是高兴,但其他的感受就只能用苗语说了!”接着,老人用记者听不懂的苗语说了一大堆,从他激动的脸上记者体会到老人们此时的喜悦和幸福。

  “这次我们县里派出的29个参赛老人全是各个村里有名的歌师,他们喜欢唱歌可以唱上三天三夜不睡觉也不吃饭。”来自松桃自治县老龄办的田茂君这样形容前来参赛的老人,其实,这些年松桃各种各样的苗歌演唱、比赛活动都举办了不少,特别是正月十四、四月八、六月六等这样的民族节日,每一次都是人山人海,很多群众为了参加比赛,要走几十里山路,但却从没有怨言,更没有谈过报酬。

  这次参加比赛的一位老人,6年前,刚刚30岁的女儿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去世,老年丧子,这对老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老人因此郁郁寡欢了很多年,人们也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歌声。几个月前,县里组织大赛的工作人员到她家动员她参赛,勉强答应下来的她通过这一段的唱歌生活,紧锁的眉头竟然渐渐舒展开来,经常生病的身体也比过去好了许多。台上台下,记者看到这位精神抖擞的老人,不忍打扰她再回忆起伤心的往事。

  其实人走到老年,每天除了刻板式生活,别无他样。人生戏剧的其余部分都会有声有色,在写最后一幕时却感到十分苍白。老年能否和人生的其他任何时期一样幸福?这是当代老人普遍企盼的事。不管城市或者乡村,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一次活动就能让他们的生活多一抹缤纷的色彩,让他们的晚年多些灿烂。

  2.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遥望远方/山在移动/水在流动/令人向往……”凯里市的吴德海曾经写过诗,所以古老的苗族大歌经过他的翻译也就成为一首诗歌吟唱出来,即景抒情本来就是这些歌曲最早产生的原因,也难怪有人把贵州少数民族的民歌形容为“山与水的和声,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江镇中心广场的舞台上,老人们的歌声同样引来了来往游客们的极大兴趣。坐在观众席上认真倾听的黄福山简单地介绍自己来自成都军区,花白的头发温和的笑容,不是陪同者的帮助,记者还不知道他是一位全国著名画家,笔名叫鲁石,这次到西江是专程来采风,为了画西江的夜景,他就住在了农民家。

  “我来过贵州三次,每一次都对贵州有新的认识,先说贵阳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来时,印象最深的是省政府门前的那条马路很宽阔,再来就发现周围矗立起了很多高楼,马路就变得很窄很拥挤了。这次再来看,贵州的变化更大了,而且这种变化从城市到了乡村,经济的变化换来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改变。

  “就说这台上老人们的歌声吧,说实话他们唱的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懂,但我坐在这里真的是用心灵来感受,从他们的歌声中感受到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受到贵州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越来越自信的自豪感。”作为贵州某单位邀请来的客人,正巧碰上了这次大赛的演出,鲁石说这些老人们原滋原味的歌声对他的绘画有很大的启发。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画面——远处是千户苗寨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河边的广场舞台上老人们极具穿透力的歌声随风飘扬。

  碰巧遇上比赛的虞金虎和妻子同样在观众席上兴奋不已,来自浙江金华宝鑫山的他们这次到贵州是到凯里做生意的,在凯里停留的几天他们抽空到西江看看,没想到却亲身感受到了这场贵州民族文化的大餐。尽管同样听不懂老人们唱的歌词,虞金虎仍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地方就有希望,坚定了我在贵州做生意的信心。”

  游客们的赞美自然成了这次大赛意外的收获,不过对于从江县代表队的老人们来说,除了本次大赛的侗歌金奖外,收获也许更多。参加比赛的老人们全部来自县里唱侗歌最出名的两个村寨:高增村和小黄村,特别是大歌合唱中担任领唱的潘锦仁老人,深沉而苍凉的歌声立即引了众多的”粉丝“,只不过一句汉话都不会说的他只好拉来本村的吴秀明当翻译,以回答“粉丝”们的提问。“排练了多久?哎呀!不用排练,我们侗族从小孩开始,会讲话就会唱歌,只要唱起歌我们就开心。”

  潘锦仁老人朴实地回答着,今年73岁的他在村里是颇有威望的歌师,早年他还去过法国演出,侗族大歌走到哪里都能引来人们的侧目,这些年经过他教出来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当然最让他自豪的是去年温家宝总理出访时带去的8个演唱侗族大歌的小女孩也都算他的“徒子徒孙”。

  只不过今天换成他站在了台上,不到5分钟的一首大歌很快唱完,老人感到非常“不过瘾”,这不,比赛结束吃中午饭的时间,依着西江农家乐的“美人靠”,老人们又哼唱起来。幽幽的歌声立即引来了过往的游客,经过一番询问,一队游客当即决定去联系租一辆中巴车,第二天和老人们一起到高增村和小黄村去亲身感受侗歌的魅力。尽管从江县的工作人员郭钦一再告诉游客,现在黎平的肇兴正在修路,去从江的路很不好走,但这依然无法扑灭游客们的热情。这一回,老人们成了自己家乡最好的“旅游形象大使”。

  3.
  “下一届大赛一定要拿到我们县里去办!我们县里的群众对这种唱苗歌的活动特别热情,每一次都会吸引数万名观众前来观看,那个气氛真的比过节还热闹哟!”松桃自治县的编导龙元芝热情地向大赛主办单位发出邀请,更趁这个机会推荐着自己的家乡。退休前,龙元芝是县文化馆的馆长,退休后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她不断在本县的老人中发现许多“宝贝”,于是倾力为宏扬家乡的民族文化奔走呼吁。

  “我们县正在申请成为全国的‘长寿之乡’,梵净山脚美丽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是长寿的基础,全县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0多位,所以欢迎大家到印江来感受长寿文化。”只要有机会,印江自治县的歌手们也推销着自己的家乡。

  面对老人们的踊跃和热情,前前后后为主办这次大赛忙乎了好几个月的黔东南州老龄办主任刘建国深受感动。在去年的老龄委第九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老龄委主任王富玉提出了举办一次老年人民歌大赛的工作部署时,他心里还有些打鼓。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真的是高瞻远瞩!因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喜欢用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歌舞。民歌从演唱内容分主要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各种山歌、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历史传说歌等,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方式已成为民歌中的经典和贵州地域文化的标志。这次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本身就是本寨本村的传承人,那些代表我省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拿奖的原生态演唱歌手,好多还是他们的子女。所以活动对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都起到了良好而积极的作用。”刘建国说。

  艺术点亮生活。精神文化需求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举办苗歌侗歌以及布依山歌大赛都只是我们的一个小小开端,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今后的一两年内举办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彩的老年艺术节做准备,不管城市还是乡村,我们要给老年人搭建起展示风采的舞台。”省老龄办宣教处处长樊章权向记者描绘着下一步的打算。

  是啊,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老年人必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的需求。改革开放30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批老年人过去生长在“乱世”、工作在“左世”,现在退休在幸福的“盛世”。艰苦年代物质生活不丰富,精神生活更贫乏,现在条件好了,要求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得到提高,这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我省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挂上钩来,这次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这让记者想起了林树森省长在国庆前夕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一方面为贵州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的多元化所反映出的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杨筱堃)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解放贵州序幕从这里拉开(图)
下一篇:结账时多出30元包房费顾客该不该买单?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